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已经当了汉奸的庞炳勋前往南京担任要职,庞炳勋虽然知道自己不会有事,但还是坚持拒绝去南京。 1945 年,一个曾经的抗日将军、后来又成了汉奸的老头,收到了蒋介石亲自发来的 “请帖”。 这本是个翻身的机会,可他看完电报,愣是没动一步,坐在家里抽了半宿烟,最后把信烧了。 这人叫庞炳勋,过去打过不少硬仗,也干过见不得人的事,这回他没赌了,他知道自己这一步,要是走错了,命是保住了,脸却再也抬不起来。 庞炳勋是河北新河人,出身不高,早年混迹军阀队伍,在西北军里打拼出来。别人是靠学历,他是靠枪口子拼命。 年轻时打仗腿被炸伤,从此拄着拐杖,江湖上都叫他 “庞拐子”。这个外号听着粗俗,但却是他军人生涯的勋章。 别看他腿瘸,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到了抗战时期,他已经是个老将了,带着自己的部队在山东一线和日军硬碰硬。 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台儿庄外围的临沂保卫战,1938 年他率部先与日军板垣师团苦战数周,伤亡过半仍坚守阵地,后在张自忠部及多支增援部队协同下合击日军,反复拉锯后成功阻敌,为台儿庄大捷奠定关键基础。 那些年,庞炳勋在抗战舞台上也算是有名有姓的,很多报纸都登过他的事说他是 “与阵地共生死” 的老英雄。 他拄着拐,和士兵们一起吃窝头睡地铺,毫无架子。说来也怪,这么一个打仗不要命的人,最后却成了汉奸。 很多人都不理解,他明明有抗战功劳,为什么后来投了敌? 1943 年,庞炳勋带着部队在太行山被日军团团围住,粮弹耗尽,部下死伤惨重。眼看局势无望,又没援军来,他开始动摇了。 此时,已投降日军的新五军军长孙殿英带着日本人找到躲在山洞中的他劝降,且有记载显示戴笠曾派人传递蒋介石相关示意,多重因素叠加下,他最终动摇。 那时候,日军一边围剿,一边派人劝降,说只要他点头,不但不杀他,还给他高官厚禄。 他犹豫了,他不是不明白什么是汉奸,可他也不想眼睁睁看着自己带出来的兵一个个饿死、冻死。 最后他签了投降书,成了伪军将领,这一签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 庞炳勋当汉奸的几年,其实过得也不舒坦,他投敌后投靠汪伪政权,先后担任汪伪军第五方面军总司令、开封绥靖主任等职,这些不过是日军操控下的傀儡职位。 据说,他表面上听命于日军,暗地里还和重庆方面保持联系,打算哪天战事扭转,就顺势归队。 可惜天不遂人愿,抗战一结束,全国上下清算汉奸,他也成了躲不过去的名字。老百姓骂他,战友瞧不起他,连他自己都不敢出门,就在这时候南京那边来了消息,说蒋介石要请他去任职。 蒋介石请庞炳勋去南京有更深的打算,抗战虽然胜利了,但内战的苗头已经冒出来了。蒋知道自己要打仗,就得拉人。 庞炳勋虽然是汉奸,但他原来带过的兵,还散落在各地,有些还在伪军系统里,只要把他拉回来,这批人就可能为国民党所用。 所以,蒋给了他一个听着体面的 “军政部参议” 职位,实则是想让他站队、交人。 按理说,这时候的庞炳勋该感恩戴德,抓住机会洗白才是,可他偏偏不动心,电报看完,他只是点了根烟,坐了一夜,第二天把信烧了。 庞炳勋心里明白,他虽然没被立即抓捕但并不代表安全,他看过太多例子,像周佛海、陈公博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起初被 “利用”,最后又被审判? 他更明白蒋介石是个现实主义者,用人不看你以前干什么,只看你现在有没有用。一旦他手下那些旧部不听话,或者战事一变,他这个 “汉奸牌” 就可能被当场甩掉。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抗战一胜利全国上下反汉奸情绪如潮水般涌来。街头巷尾都在贴标语,广播里天天喊 “惩治卖国贼”,他要是去了南京,不管官多大,都是众矢之的。 他不敢赌。更不想在自己快入土的时候,还被拖出来当 “典型”。 庞炳勋最终选择了隐居,全国解放前夕,他逃离大陆前往台湾地区,此后低调度日,曾与孙连仲合开餐馆谋生,外人几乎看不见他,连家人都不敢随便提他的名字。 他不再谈军队,不再过问时局,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活着直到 1963 年病逝,死的时候连当地人都不知道他曾是个 “将军”。 庞炳勋作为国军高级将领,投降日军、沦为伪军的行为,是背叛民族利益的卖国行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伤害,本质是投机取巧、丧失民族气节的表现,绝非 “不是大奸大恶之人”。 他曾勇猛,也曾软弱;曾有过抗日战功,却最终投敌叛国。他的每个错误决定,都注定了被历史唾弃的结局。 人活着,最不能丢的就是民族气节。犯错可以改正,但背叛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永远无法被原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