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进入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但美国国会服务局最新报告或让其沉默:耗资千亿的芯片法案,到2030年本土产能或仅占全球7%,远低于预期。 这种认知偏差,或许源于对美国二战辉煌的“历史滤镜”。历史终究不是现实,当年的恐怖产能还能复制吗?别的不说,就看制造业最硬的底子,对比之下,差距可能比想象更大。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美国的工厂大批离开本土,追随利润流向了海外。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一搬迁就给“铁锈带”地区带来了冷清和失落。 几十年过去,美国本地的制造业占比早已跌下来了,三十年前热火朝天的生产线,早变成了空荡的车间。 到2025年,美国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也才一成出头,比中国整整低了两倍多。 政府当然希望工厂能回来,于是搞起了层层激励措施,还专门推出芯片法案,投入巨资补贴本地制造。 可现实呢?一面是高昂的土地和人工费用,另一面又是基础设施老化、交通不畅,再加上制造业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结果大家都在犹豫观望,新建工厂成了“纸上谈兵”。 数据显示,2025年光是制造业岗位就有七十多万个空着,数字惊人。 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对昔日辉煌的怀念可以理解,毕竟那个时代的成就确实震撼人心。 但这位美籍华人的言论,其实折射出一种典型的“历史滤镜”下的认知偏差,即习惯性地用二战时期的特殊状态,来类比今天深度全球化下的复杂格局。 他看到了因,却忽略了果。 再看中国,气氛完全不一样。 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产业链密集得像一张大网,一个订单扔进去,不到一天时间,配套的零件和样品就都凑齐了。 国内机器人用量高得离谱,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 高铁、手机这些高端产品,在中国能实现从小零件到成品的全流程掌控,这不是喊出来的,是靠多少工人和企业实打实打拼出来的。 作为参照,德国的“工业4.0”战略虽守住了高端产业,但同样面临中低端空心化。 然而,德国通过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成功保留了高水平技术工人,其岗位空缺率远低于美国,这账谁都算得清。 大家总爱夸“军工转民用”有多能打,觉得战争一小时就能让产能暴涨。 现实远比道理要复杂得多。 和平年代,美国这些企业平时产能根本不高,工厂想临时转型,既要重新招人,还得从头改生产线。 招工是个大难题,关键工人根本招不够,技术断档不是靠人喊两句口号就能补齐的。 再加上很多零部件本就来自全球供应链,一旦链条出问题,光靠本地资源根本打不出高效配合。 中国工业体系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某个工厂或某项技术的单点领先。 而在于长三角、珠三角那张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产业协作网”所形成的体系韧性与效率。 这份“集体智慧”和“默契配合”,才是任何国家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的核心资产。 现在的国际竞争,本质早已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翻盘的事。 谁能把产业链建稳、谁就是硬道理。 这不是谁自己说牛就牛,得看基础、能力还有那份实打实的底气。 说白了,美国被金融资本拽着走了太久,赚快钱上瘾了,工厂自然就被晾在一边。 中国不同,几十年里一直抓着制造业搞升级,从低端代工到产业创新,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美国工业体系的持续衰退,正导致其从“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转变为“主要消费者”,这对其全球军事联盟体系的凝聚力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我们都面临着‘赚快钱’和‘练内功’的永恒抉择。 短期利益的诱惑总会让人偏离那些需要长期耕耘、看似‘笨拙’的根基建设。 真正的底气,永远藏在这些不打眼的‘基本功’里。 这,才是新时代的‘第一性原理’。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