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1-12 15:51:41

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事情的背景藏着时间线的巧思:2025年是新印建交60周年,李显龙选在伦敦这个全球金融中心发声,刚好卡在两国关系升级的关键节点,显然是故意要放大影响力。 回顾近年动作,新印合作早就不是停留在口头,2015年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后,2024年9月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访印,一口气签了数字支付互通、技能培训、粮食安全、绿色能源四大领域协议,甚至连民航航线都新增了12条。 新加坡的算盘其实很直白:国土面积才728平方公里,没资源没腹地,全靠做“国际中间人”谋生,过去几十年靠绑定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必须提前找好“PlanB”。 李显龙口中的“中国老了”,核心指向老龄化问题,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19%,劳动力总量每年减少数百万,过去依赖的人口红利确实在消退。 而印度刚好相反,35岁以下人口占比高达65%,每年新增劳动力1200万,IMF预测2025年印度GDP增速能冲到6.6%,2024年一季度更是飙到7.8%,表面看确实势头正劲。 更关键的是,印度正在成为外资新宠:苹果在印度设了5家工厂,2024年iPhone出口额突破176亿美元,特斯拉虽然建厂受阻,但也一直在和印度政府谈判,全球巨头都想分一杯羹。 但话说回来,李显龙只提潜力不提风险,显然是为了战略造势。 印度的短板其实相当明显:港口效率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加尔各答港装卸一个集装箱要3天,而深圳港只需4小时;网络覆盖更是悬殊,印度农村4G覆盖率不足60%,中国早已实现村村通5G。 政策稳定性更是外资的“心病”,三年三次修改外资准入规则,小米等企业在当地频繁遭遇税务审查,特斯拉建厂计划拖了5年还没落地,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企业不敢重仓。 更要命的是人口红利没转化为生产力,印度青年失业率高达16%,每年千万新增劳动力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人多反而成了社会负担。 反观中国,所谓的“老了”根本不是衰退,而是转型,每年1000万大学生毕业,理工科人才储备全球第一,工业机器人密度是印度的8倍,用智能制造弥补劳动力缺口。 产业层面更是没法比,中国拥有全产业链闭环,从新能源电池到高端芯片设计都能自主完成,而印度制造业还停留在“组装阶段”,iPhone17在印度生产,核心零部件80%仍需从中国进口。 李显龙的真正意图,从来不是单纯比较中印,而是给新加坡的战略转向找理由:通过力挺印度,吸引国际资本流向印太地区,而新加坡就能顺势成为资本进出印度的“门户”。 毕竟对新加坡来说,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谁能提供增长动力,谁就是合作伙伴,这就是小国的生存智慧,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不过话说回来,印度要想真正“超车”,还差得远。人均GDP才2800美元,连中国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制造业占GDP比重仅17%,而中国是27%,更别说在高铁、新能源、5G等硬核领域的差距。 中国的老龄化也不是无解,延迟退休政策落地、银发经济崛起、AI产业爆发,这些都是应对之策,所谓“经济停滞”纯属夸大其词。 李显龙的言论,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外交营销:既给印度站台,吸引其对新加坡开放更多合作;又提醒中国,新加坡不会单向绑定;同时还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战略眼光。 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求生存,靠的就是这种“见风使舵”的灵活性,但经济发展终究靠硬实力,不是靠几句口号就能实现超车的。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0 阅读:44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