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第十五届全运会泳池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3岁的“小孩姐”于子迪在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以2分07秒41的惊人成绩强势夺金。她一举打破由叶诗文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创造、尘封13年的亚洲纪录,叶诗文当年16岁。纪录存在的意义正是被打破,中国游泳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传承,在这一刻得到了最激动人心的诠释。然而,面对来自东方的青春风暴,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到高兴。此前,外媒对于子迪的报道,就混杂着怀疑、酸涩乃至“破防”的声音。数月前的新加坡世锦赛,12岁的于子迪初登世界级舞台,便在强手如林的200混决赛中游出2分09秒21,距领奖台仅咫尺之遥。数据不会撒谎——她0.67秒的迅捷出发,以及在自由泳末端上演的“叶诗文式”强力反超,都彰显出卓越的天赋及战术素养。最终,她与铜牌只差半个手掌的距离。美媒《SwimSwam》主笔曾以长文指控她“绝对不可能”12岁游出此等成绩;当她的成绩在两个月内提升1.42秒时,他们又惊呼这是美国从未有过的“奇迹”。这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对某些人来说,当天才出现在自家阵营,便是“英雄出少年”;当奇迹诞生于他国,便成了需要审查的“可疑对象”。外媒的一些论调,在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于子迪5月在全国冠军赛游出的2分10秒63,已比美国12岁女子纪录快了整整8秒,甚至超越了美国同年龄段的男子纪录。她的200米蝶泳成绩,更是直接碾压了美国13-14岁组的全国纪录(2分15秒71)。当“别人家的孩子”不仅超越了你的女子纪录,甚至比你同年龄的男孩游得还快时,那种基于长期认知建立的国家优越感及人种优越感便成了笑话,“破防”只能是掩耳盗铃维持所谓自尊的最后盾牌。我们都知道,于子迪的崛起,绝非某些外媒臆想的那些非正常路径。恰恰相反,这是中国体育科学化、人性化训练体系结出的硕果,是新一代运动员营养富足、训练方法得当的明证。在此前外媒报道的评论区,网友的反驳可谓一针见血:“首先别人可不是打工,何来童工一说?” “只因为她不是美国人,假若她是美国人的话,美国媒体会24小时追着采访她。”泳坛的于子迪、潘展乐,到网球的郑钦文等等,他们在不同的赛场上,用卓越的表现挑战外国传统优势项目,向世界宣告着中国新生代运动员的力量。未来,我们还一定会有更多年轻天才,在各个项目上崭露头角,这是中国体育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于子迪的全运会征程才刚刚开始,她一人报名十项,预示着中国游泳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应当记下这个名字,并相信,随着更多像她一样的年轻才俊崭露头角,外媒以后还有的是破防的时候。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支持我们的运动员,让成绩成为回应一切无端质疑的最强音。文章为潇湘晨报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