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师丘成桐,狠批学术“帽子”工程:我们正在逼科学家变成计件工 “真学者”与

枫叶漫天 2025-11-12 22:05:42

数学大师丘成桐,狠批学术“帽子”工程:我们正在逼科学家变成计件工 “真学者”与“假帽子”:丘成桐捅破了哪层窗户纸? 这几天,数学大师丘成桐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悄悄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流传。没太多大话套话,他却轻轻捅破了一层困扰中国学术圈多年的窗户纸。 这层纸,叫“帽子”。 咱们都见过这种怪现象:一些科研人员,人生目标仿佛不是探索真理,而是抢戴一顶顶“人才帽子”——“杰青”、“优青”、“长江学者”……帽子一戴,待遇、经费、地位随之而来。于是,跑关系、凑论文、争名额,成了不少人心照不宣的日常。 丘先生说得恳切:“我们要勇于打破‘帽子’崇拜,重塑评价体系。”这话听着简单,却点中了一个死穴:当“帽子”成了目的,学问就成了手段。本末一倒置,谁还能静心去攻那些十年磨一剑的难题?大家都去追那些快出成果、容易发论文的“安全”方向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笑话:学者们不再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做研究,而是为了满足考核指标而“制造”论文。这哪是搞研究,分明是学术版的“按件计酬”。 但丘先生指出的路,更值得我们深思。他说的“长周期评价”,其实就是让学者们能“慢下来”。真正的突破,像种一棵大树,需要年年累月的扎根,哪能像种韭菜一样月月收割?给年轻人“相对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不是娇生惯养,而是让他们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能把最宝贵的精力献给最艰难的思考。 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丘先生特别强调“人文素养”。在他眼里,数学不是孤零零的公式,文学、历史、哲学也不是无关的装饰。它们都是看向“真理”这座大山的不同窗口。一个数学家如果只懂数学,眼里只有他那一条狭窄的小路,注定看不到整座山的雄伟,也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想想也是,历史上多少大科学家,同时有着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爱因斯坦的小提琴,苏步青的古诗词,钱学森的音乐理论……这些“无用之学”恰恰滋养了他们宏大的视野和非凡的想象力。 说到底,丘成桐先生呼吁的,是一场“回归”——让学术回归探索真理的本真,让评价回归成果的原创价值,让教育回归对人的全面培养。 这当然很难,需要打破许多固有的利益格局和思维定式。但这正如他研究的数学一样,通向真理的路,往往就是最难的那一条。而这条路,恰恰是中国学术能否真正诞生世界级大师的关键。 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去走这条难却正确的路呢?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教育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85

用户14xxx85

2
2025-11-13 09:18

大师就是大师,能看到本质,敬重邱老!

枫叶漫天

枫叶漫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