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最怕的就是冬天?   “妈,我冷。”现在的孩子说这话,母亲最多给他多加

史叔温情 2025-11-13 10:16:28

为什么古人最怕的就是冬天?   “妈,我冷。”现在的孩子说这话,母亲最多给他多加件衣服。可要是放在几百年前,这句话足以让一个当娘的心,一下沉到谷底。   现代人早就习惯了冬天,冷了有暖气,出门有羽绒服,下雪了还能顺手拍个视频。冬天,也就是个得穿厚点的季节。但对我们的老祖先来说,过冬这两个字,代表的是一场年复一年的生存大考,想起来就心里发毛。这种害怕,其实一直藏在我国的文化里,只是如今日子好了,咱们感觉不到了。   那会儿可没有天气预报,根本不知道这场雪会下多大、多久。温度每降一度,都不是数字变化,而是实实在在地感觉生命在受到威胁。取暖靠的不是拧开暖气阀门,而是得盯着屋里那堆柴火和木炭,算计着还够烧几天。   就像白居易诗里写的卖炭翁,明明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反而盼着天再冷些。这话听着矛盾,实际却是,他得指望天冷,炭才能卖出去,一家人才能活下去。   那时候的冬天,天黑得特别早。下午四五点,外面就漆黑一片了。没有电,没有手机,连盏亮堂的灯都没有。就那么一小盏油灯,火苗还忽闪忽闪的。黑暗里,听着屋外鬼哭狼嚎的风声,一家人大眼瞪小眼,啥也干不了,只能干熬着。时间过得特别慢,感觉这个冬天永远也过不完似的。   冬天的饭桌,单调得让人发慌。没有冰箱,也没有大棚蔬菜。能吃的东西翻来覆去就那几样:地窖里存的萝卜、白菜,还有咸得齁人的腌菜。缸里那点粮食,得数着米粒下锅,生怕还没等到春天就吃光了。   “青黄不接”这个词,听着文雅,在那时就是要命的事。冬天,就是“青黄不接”最长的那段日子。它考验的不是每家吃得花样多不多,而是去年秋天收的粮食,到底够不够吃到明年夏天的新粮下来。   要是去年收成不好,那整个冬天,每一顿饭都在算计,肚子永远感觉空落落的。身上那点热气,全靠着这点不够吃的粮食撑着,那种感觉,比吹在身上的冷风还让人绝望。   所以,老人和最瘦弱的人,往往最难熬过冬天。一场现在吃几天药就能好的感冒,那时候就可能转成要命的肺炎。没那么多药,医生也少,得了病基本就是硬扛。所以老话才说“老人难过冬”,这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每一个冬天,都可能意味着离别。   传说里的“年”之所以是个凶恶的怪兽,是因为它很可能代表着冬天本身,那种能冻死人、饿死人的恐怖。大家贴红对联、放鞭炮把它赶走,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壮胆,求个平安。   而冬至之所以大如年,是因为从这天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了。这不仅仅是个节气,它是个信号,告诉在寒冬里苦熬的人们:坚持住,最冷的时候快过去了,暖和日子有盼头了。那天吃的饺子或汤圆,也不只是吃的,是个念想,是给自个儿打气。   说到底,现代人的冬天可能愁的是“今天点哪家外卖、吃什么”,古人愁的却是“下一顿饭在哪儿”。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80

评论列表

一介闲人

一介闲人

2
2025-11-13 10:40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并非吟诗,而是真实写照。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