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驻澳大使警告中方:侮辱日本等同于宣战,该发怒的时候就发怒! 山上信吾的强硬姿态,精准地迎合了日本国内日益抬头的鹰派情绪。像《产经新闻》这样的媒体立刻跟进叫好,网络上也有不少人称赞他“有种”,俨然塑造了一个敢于对华说“不”的硬汉形象。 这番话出现的时机也颇为微妙,正好为2024年创纪录的防卫预算提供了现实注脚。它将抽象的“中国威胁”具体化为一次实实在在的“受辱”事件,让天价军费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虽然山上信吾要求东京驱逐中国驻日领事的极端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但这种姿态本身,就与高市早苗等国内右翼政治家的论调形成了呼应。 这话更是说给盟友听的,山上信吾的身份是驻澳大使,他却在澳大利亚的地盘上高调介入中日双边事务,这个地点选择本身就充满深意。 他意图将中日间的摩擦“国际化”,向美国和澳大利亚展示日本的决心与价值,证明自己是印太地区一个可靠且敢于对抗的伙伴。 这番言论像一次非正式的“忠诚度测试”,意在敦促澳大利亚更紧密地向美日主导的安全框架靠拢,甚至为日本未来加入AUKUS合作探路。 澳大利亚政府的反应却相当平淡,口头支持之外并无实际行动。外界也注意到日本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受辱时的沉默,这种“选择性强硬”的姿态,暴露了其表演的局限性。 无论政治喊话多么响亮,都必须面对经济现实。这番“宣战论”背后,是中日澳三国盘根错节的经济利益。 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贸易额是压舱石,从芯片到汽车零件,日本产业链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极深,索尼等在华日企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提心吊胆。 更现实的是,就在澳大利亚,中国的比亚迪等电动车品牌正在激烈蚕食丰田等日系车的市场份额。 政治上的强硬,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市场上的优势。同时,中国也在巧妙地运用经济牌,比如通过放宽对澳洲葡萄酒的关税来拉近与澳大利亚的关系,这无疑对日本的激进言论构成了无声的制衡。 这场风波并未走向失控。山上信吾要求的驱逐没有发生,中日之间的领事级会晤反而在增加,更高层级的中日韩峰会也在筹备之中。 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尽管日本渴望在国际上扮演更强硬的角色,但经济的引力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它无法仅凭几句狠话就改变现实。毕竟,比起一时的口舌之争,饭碗和生意才是更长久的关系。

鱼翔浅底
他忘了日本二战投降后,澳方把己投降的日军几万人全部斩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