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芜湖市发布了一份人才招引“英雄帖”,提出未来三年,该市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计划招引3000名博士人才,延揽10万名工程人才,集结50万青年人才,为省域副中心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支撑。芜湖何以有如此雄心?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强市,孕育了奇瑞、海螺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迈上5000亿元台阶,稳居安徽第二把交椅。人口少却是制约这座城市发展的短板。全市常住人口不到380万人,除去县级市无为常住人口83.4万人,芜湖市区人口实际不足300万人。除了本地人口基数小,在合肥、南京等周边城市“人才虹吸”下,芜湖对外引才也困难重重。与省会合肥相比,芜湖没有中科大等大学大院大所,缺乏高能级平台支持,人才吸引力相对有限。人力资源是未来城市竞争的核心要素。如何补齐这一短板,甚至变短板为长板,是决胜未来的关键。芜湖的破解之道是坚持“投资于人”,全方位加码人才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就业根基,通过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集聚人才,走出一条三线城市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新路。雄厚的产业基础是芜湖招才纳士的最大底气。目前,芜湖已经孕育出5000亿级的汽车首位产业,产值千亿元企业3家、百亿元企业20家、20亿元企业近100家。产业版图不断扩大,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成为广纳人才的有力支撑。2021年芜湖“紫云英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全市新引进博士人才从2020年不足百人增长到2024年374人,每年新招引大学生从1.6万人增长到10万人,2025年预计突破12万人,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地级市第22位、三年累计前进10位,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芜湖做对了什么?构建全链条、立体化的人才生态体系。看创新赋能,芜湖以鸠兹科创湾为标志性打法,在全市布局18个创新园区,立足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看平台建设,芜湖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如支持奇瑞建设开阳实验室、瑶光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海螺与武汉理工合建了国重实验室等,不断增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在人才“育、用、评、服”环节,芜湖更展现出“不拘一格”的创新智慧。人才培养上,芜湖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积极探索“订单班”与“产业教授”等创新育人模式改革,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城市能级提升同频共振。人才使用上,芜湖秉承优秀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创新实施了一系列柔性引才机制,比如成立教育部安徽高等研究院芜湖分院,围绕产业需求增列研究生招生指标,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硕博士,以科研项目牵引人才培养,引育高端人才。人才评价上,芜湖向用人主体放权,推行企业按薪定才等市场化评价方式,对年薪20万元的直接认定为高端人才、年薪100万元的认定为领军人才。探索人才同行举荐,定期对优秀产业人才进行认定。积极稳妥下放职称评审权,赋予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服务保障上,芜湖力求抓住年轻人的心。为方便外来青年来芜求职,芜湖建设了23个紫云英人才驿站,为外地青年提供7至30天免费住宿。对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当月提供“青年驿站”免费住宿。从购房补贴到神山音乐节,全方位为青年提供温暖与关怀。当前,我国正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青年是扩大内需、扩大消费的主力军,集聚青年人才也是城市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需要。芜湖坚持“投资于人”,围绕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人才增值型城市,尽最大诚意让青年人才实现事业、财富、智力、健康、情感增值,让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十四五”以来,已有近40万名青年人才选择芜湖。“十五五”时期,芜湖力争每年净增10万人,到2027年常住人口突破400万人,远期目标达到500万人。这份蓝图的背后,是对“人才兴则城市兴”的坚定践行。芜湖为三线城市引才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不与大城市拼平台、拼资源,而是立足产业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人才增值”生态,让城市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当更多城市像芜湖一样把“投资于人”落到实处,就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书写产才融合的新篇章。 (安徽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