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

云海澄碧翠 2025-11-14 13:53:05

“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把自己困住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也有着同样的感触,认为中国教育不缺高分,缺的是对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保护,无休止的刷题正在一点点磨灭这些宝贵的特质。 如今,家长们总被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的想法裹挟,看到别人家孩子报了补习班,就生怕自家孩子落下。 周末和假期的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奥数、作文、英语等课程让孩子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原本该玩耍探索的时光,全被各类补习占据,应试教育的内卷在这样的跟风潮中愈演愈烈。 这种教育模式下,刷题成了学生的日常。重点高中的课桌上,堆叠的书本常常高过学生的肩膀,每天四五个小时的刷题时间对他们来说稀松平常。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日均作业时间曾超过国家规定的 1.5 倍,76.8% 的初中生都达不到 8 小时的标准睡眠时间。长期的机械训练,不啻于一场精力的“饕餮盛宴”,将孩子的精力无情消耗。 它还使孩子前额叶皮层活跃度降低27%,思维渐趋固化,心理倦怠滋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悄然消逝。 更值留意的是,学生们大量刷题往往旨在应对考试,鲜少有人会深入探究题目背后潜藏的原理,如此刷题,或难真正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与思维深度。 考试命题越来越刁钻,专挑偏题怪题考查,很多孩子发现课堂上学的基础知识点用不上,考的内容往往是没接触过的偏门技巧。 这些耗费大量时间练就的解题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派上用场,教育渐渐变成了脱离实际的标准化训练,而非培育综合能力的过程。 钱永刚分享过钱学森的教育理念,强调 “考 4 分也没关系,关键是思考习惯”,科学创新既需要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文化艺术修养能有效开拓创新视野。 现实里,功利化评价体系甚嚣尘上,分数俨然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圭臬。学校热衷于比拼升学率,家长一味地追逐高分,如此景象令人深思。 再加上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模式,让天赋突出的学生在重复训练中消磨灵气,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因难以达标而彻底失去学习兴趣。 在此模式下,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渐趋弱化。众多技术人员面对数学模型时往往束手无策,只能依赖专业数学人才。反观国外工程专家,大多深谙相关数学原理,且能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 同时,课堂上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考,那些爱问 “为什么” 的孩子渐渐学会了沉默,长大后面对没有固定答案的实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应对。 从家长因焦虑而盲目跟风,到学校秉持应试导向;从机械的刷题训练,到脱离实际的命题设置,一个无形闭环正持续加固,亟待破局。 姜伯驹和钱永刚的感慨,道出了对这种教育现状的担忧,如何打破刷题困局,让教育回归培养人的本质,成为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课题。

0 阅读:0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