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闯宅反杀案:家是最后的堡垒,防卫边界不该是“事后苛责” 2025年春节的喜庆氛围,被山西长治一起邻里命案彻底打破。一条狗引发的纠纷,最终酿成一死多伤的悲剧,而“正当防卫”的界定,再次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当家门被非法闯入、家人被围殴,防卫的边界到底该如何划分? 事件的起因本是可化解的小事:申某某的儿子被邻居赵某某家的狗咬伤,孩子家长一时冲动将狗摔死。若双方能冷静协商、依法维权,矛盾本不会激化。但沟通破裂后,赵某某纠集多名亲属,手持铁锹、棍棒等凶器,在当晚强行踹开申某某家大门,进屋后肆意打砸家具,还与60岁的申某某及其妻女扭打在一起。混乱之中,申某某随手拿起窗台上的利器挥刺,造成赵某某丈夫郭某某死亡、韩某重伤的严重后果。 案件曝光后,各方说法针锋相对。死者家属声称是“空手上门理论,砸玻璃仅为泄愤”,否认打人事实,认为申某某属于故意伤人;申某某的女儿则回忆,对方是“一群人破门而入围殴父亲”,老人被逼至墙角,纯属自保反击;检方则给出“防卫过当”的结论,认定其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需追究刑事责任。 这场争论的核心,本质是对“家的安全底线”的坚守。在中国,虽无明确的“城堡法则”,但“私人住宅不受非法侵入”是法律明确的底线。根据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2020年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针对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不法侵害,公民完全有权实施防卫。 从案件细节来看,赵某某一方的行为早已超出“讨说法”的范畴,而是涉嫌违法犯罪:纠集多人、携带凶器、强行破门、进屋打砸,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住宅权,更对申某某一家的生命安全构成了紧迫威胁。当时申家仅有三位老人和女性,面对六名手持凶器的闯入者,60岁的申某某在高度紧张、力量悬殊的混乱场景下,根本没有时间去精准把控防卫的“力度”。法律不该用事后的冷静标准,去苛求一个为保护家人而身处险境的普通人。 回顾近年来的类似案件,从昆山反杀案到唐雪反杀案,司法机关对正当防卫的认定越来越贴合实际,更注重“防卫人当时的处境”,而非事后的“上帝视角”。与唐雪案中“深夜砸门”的侵害相比,本案中“破门而入、持械围殴”的危害性更大,申某某的防卫行为更应得到法律的认可。检方“重伤属正当防卫、致死属防卫过当”的结论,也因同一冲突中的逻辑矛盾,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 说到底,这场悲剧的根源还是“冲动”。若狗主人在狗伤人后主动承担责任,而非纠集亲属暴力报复;若孩子家长在孩子被咬伤后冷静维权,而非直接摔死狗,这场纠纷根本不会走向极端。“家是最后的安全堡垒”,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是我们生活的底线。 当家门遭遇非法入侵,当家人的安全受到威胁,公民的防卫权理应得到充分保障。期待司法机关能结合案件全貌,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既守住法律的威严,也守护好每个家庭的安全感,让“家的堡垒”真正坚不可摧。
山西闯宅反杀案:家是最后的堡垒,防卫边界不该是“事后苛责” 2025年春节的
一半小苹果
2025-11-15 09:32:33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