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

史太郎呀 2025-11-15 11:37:25

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200多名日伪军,最后被残酷绞杀无路可退,引爆炸药,全部壮烈牺牲,平均年龄仅有16岁。“金陵孤儿义勇军”的事迹少有人知,只留下一张照片。 1937年冬天南京城破,在这场浩劫中有一群特殊的少年,这群孩子原本是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这位著名教育家将嘉善寺收留的65名革命烈士的遗孤,给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当日军的炮火逼近南京时,这些在书香中成长的少年毅然选择了拿起武器。 17岁的班长钟华带头请战,60个孩子无一撤离,参与南京保卫战,钟华眼睁睁看着战友一个个在战争中倒下,南京沦陷后原本的65个同伴只剩下不到30人。 钟华将幸存者集结起来,转入地下斗争,他们在城外的小红山建立了秘密据点,这座看似普通的山头,因为临近日军运输线,成了游击战的绝佳阵地。 让他们的装备简陋得让人心酸,削尖的竹竿、捡来的破刀、自制的土炸弹,但仍毅然决然的和日军对抗到底。 1938年春天,他们第一次夜袭日军据点,缴获了三支步枪,阿强抱着还带着敌人的枪痛哭,他的父亲正是南京守军城破后音讯全无。 为了弥补装备劣势这群少年创造了独特的战术体系,他们利用镜子反光建立联络系统,一闪表示安全,三闪示警,长时间反光呼叫支援,这套土办法在没有电台的条件下,维持了队伍的协同作战。 队伍里有三名女孩格外引人注目,16岁的小红、15岁的翠花和14岁的春妮,她们化装成卖花女或洗衣妇,频繁出入日军据点,最惊险的一次小红从日军军官的公文包里偷出了一本密码本,这份情报让义勇军成功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队,缴获大量军需物资。 在两年多的游击战中他们不仅打击敌人,还救助了300多名难民安全撤离,每次行动前钟华都会说:我们不只是为了报仇,更是为了保护还活着的人。 10岁的小石头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战士,在一次伏击战中,为了炸毁日军运输卡车,他抱着炸药包滚进车底,爆炸声响起时,战友们在山林里撕心裂肺地呼喊他的名字,回应他们的只有日军疯狂的扫射。 随着金陵孤儿义勇军的不断对抗,日军对这支娃娃军的仇恨也与日俱增,1939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小红山据点暴露,500多名日伪军将这座小山团团围住,发起了最后的围剿。 激战持续了三天三夜,弹药耗尽后少年们用石块、木棍继续抵抗,最后的战斗发生在一座废弃寺庙里,日军动用火焰喷射器封锁所有出口,浓烟滚滚中剩下的8个孩子退到悬崖边。 钟华望着身边伤痕累累的战友们,举起最后一包炸药:兄弟们,我们没给中国人丢脸,随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呐喊,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山谷,山脚下嘉善寺的师太们跪倒在地,手里还攥着准备送上山的棉衣和干粮。 从1937年到1939年,这支平均年龄仅16岁的少年军,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击毙日伪军200余人,创造了游击战的奇迹,他们用稚嫩的生命,在黑暗的岁月里点燃了抵抗的火种。 如今,小红山已成烈士陵园,嘉善寺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留存于世,十几个少年挤在草堆里,穿着不合身的军装,眼神却亮得惊人。 这就是金陵孤儿义勇军的故事,他们没能看到抗战胜利,没能留下完整的姓名,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纪念,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少年英雄,用血肉之躯告诉世人:中国人的脊梁,永远不会被打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信源:(凤凰网历史——鲜为人知的抗日义勇军,痛杀200日伪军,牺牲时平均16岁)

0 阅读:0
史太郎呀

史太郎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