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将改选,中美杠上了!美国非要打破地区轮换惯例搞“全球择优”,实则想

洞察观史 2025-11-15 11:46:14

联合国秘书长将改选,中美杠上了!美国非要打破地区轮换惯例搞 “全球择优”,实则想安插 “自己人”,中方直接亮明态度,不排除连续动用否决权。 此事看似仅为推选一位负责人,实则关乎联合国未来的运行模式。是遵循众人皆认可的规则有序前行,还是由实力强悍者主导一切,话语权的争夺暗藏其中。   先跟大家说个老故事,1981年联合国改选时出过一场大戏。当时奥地利的瓦尔德海姆和坦桑尼亚的萨利姆争得不可开交,美国力挺瓦尔德海姆,中国则支持萨利姆。为啥?   此前四任秘书长中,有三位来自西方。长久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翘首以盼,期望在这重要职位上展现自身声音与力量。安理会内,中美双方各行使16次否决权,彼此僵持不下。这一僵局竟持续了整整两个月之久。   最终,形势所迫,两位候选人皆退出竞选。在此情形下,秘鲁的德奎利亚尔成功当选,成为第二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秘书长,于国际舞台开启新的篇章。   从那以后,“地区轮换”就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大家默认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的顺序轮着来,这样每个地区都有机会,联合国才像个“全球组织”。   现在轮到2026年的选举,按规矩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接棒。美国突然跳出来说“要全球择优”,听着挺公平,说要找“能力最强、视野最广”的人。   究竟“优与不优”由谁来评判呢?还不是美国自己定标准。   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这几年没少得罪美国,巴以问题上敢说公道话,气候议题上也不顺着美国的意思来,美国早就想换个“听话”的。   说白了,所谓“全球择优”就是个幌子,真想找能力强的,拉美地区难道就没合适的人选?不过是想把自己人安进去,以后联合国发报告、搞制裁,都能顺着美国的心意来。   中方态度十分明晰,规矩必须恪守,妄图撼动此规矩,绝无可能!   这话里藏着三层意思。其一,联合国不是美国的后花园,拉美地区等了几十年才轮上,说跳过就跳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往哪儿放?现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越来越大,真把规矩改了,以后谁还信联合国?其二,规矩这东西最怕开坏头,这次能改地区轮换,下次是不是连投票规则都能随便改?其三,安理会的否决权不是摆着看的,1981年能“一否到底”,现在照样能。   有朋友在后台问我,这是不是中美又在掰手腕?事实上,事情的本质远非这般简单。   非洲联盟已经发声明,说地区轮换是“发展中国家发声的底线”;拉美国家也悄悄推了几个潜在候选人,明着跟美国的“全球择优”对着干。   这些国家心里门儿清,一旦美国这次得逞,下次非洲、亚洲轮到的时候,照样可能被随便跳过。就像街坊邻居轮流管小区事,突然有家人说“我家能力强,以后都该我家管”,其他人能乐意吗?   美国这步棋其实挺冒失。联合国成立这么多年,靠的就是这些规矩维持平衡。真把地区轮换的规矩砸了,以后小国家遇到事,还会来联合国说理吗?   恐怕人们只会认为,这方天地不过是大国之传声筒罢了,自身毫无发声之机会,只能在沉默中被大国的声音所掩盖,难以拥有表达自我之空间。   此前,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且拖欠会费之举,已然引发诸多国家不满。如今,其妄图更改人员选举规则,此举无异于将更多国家推向对立面,实在是失策之至。   大家想想,1981年那次僵局最后靠妥协解决,说明谁也没法独霸话语权。   现在中国提“不排除连续否决”,不是想搞对抗,是想保住多边主义的底子。要是连选个秘书长都得看美国脸色,那“全球治理”不就成了笑话?小国家连个说话的地方都没有,国际社会早晚会乱套。   美国常将“维护国际秩序”挂在嘴边,一副道貌岸然之态。然而,其行径却与言辞相悖,转眼之间便妄图拆毁这一秩序,尽显虚伪与表里不一。   这种双标玩多了,自己的信誉只会越来越差。之前美国想推动联合国制裁某个国家,因为没顺大多数国家的意,提案直接被否决,这已经说明美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不如以前了。现在还想靠改规矩占便宜,恐怕没那么容易。   这场博弈最后会怎么收场不好说,但有个道理很明白:国际社会的规矩,从来不是谁想改就能改的。   1981年的16次否决已经证明,霸权硬来没用。现在全球格局早变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越来越大,美国想靠“换规则”让大家都听自己的,根本不现实。   守规矩才是真的有远见。联合国的价值,在于让各国坐下来按规矩商量事,而不是比谁的实力强。   要是连选个秘书长这点事儿都要打破平衡,那以后遇到更大的国际争端,比如气候变化、疫情防控,谁还愿意合作?   中国的坚持,不止是为了一次选举,更是为了保住那些弱小国家能靠规则说话的权利。   毕竟,只有每个地区都有份儿,联合国才配叫“联合国”,不然早成了某个大国的工具。 信息来源: 秒讯视频——2025-10-29联合国要迎来改革

0 阅读:29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