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操盛怒之下,下令将名士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的一对不满十岁的儿女正在下棋,官兵好奇地问:“你们的父亲被抓,为何你们却无动于衷呢?”孔融九岁的儿子听后,当即说出八个字,令在场的官兵为之动容! 说起东汉末年的乱世,孔融这名字一听就熟,大家小时候都学过他四岁让梨的故事,可谁知道这事儿背后藏着多大的悲剧。孔融出生在公元153年,鲁国曲阜人,算是孔子二十世孙,家里书香门第,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孔宙是泰山都尉,从小耳濡目染儒家经典,家里到处是竹简和经书。他小时候就显露出不凡,十岁跟父亲去洛阳见太中大夫李元礼,那场面可热闹了,孔融自比李耳的弟子,引得满堂宾客侧目,后来还反驳了陈韪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下子名声传开。十六岁那年,他收留被通缉的张儉,惹上麻烦,全家被抓,哥哥孔褒为救他自请处死,这事儿让他在士林里彻底出名,大家都说这小子有骨气。 孔融长大后,仕途起起落落,灵帝时候辟司徒杨赐府,当侍御史弹劾贪官,干得风生水起,可他性子直,辞职不干,转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这些武职。董卓乱政那会儿,他站出来匡扶汉室,被贬到北海相,三十八岁上任,正赶上黄巾余党张饒作乱,他起兵讨伐,没打赢就退守朱虚县,修城池、办学校,荐举郑玄、彭璆、邴原这些大儒,还赐姓给郡吏是仪,治理六年,地方上还算安稳。后来管亥围城,他派太史慈去求救,刘备发兵解围,这段交情后来也传为佳话。建安元年,袁谭攻陷北海,他逃到东山,妻儿一度被俘。汉献帝迁都许昌后,曹操掌了大权,召他进京,当将作大匠,不久升太中大夫,又转少府,表面上看是重用,可孔融这人恃才傲物,忠于汉室,总看不惯曹操的做派。 曹操这时候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军政一把抓,孔融进京没多久,就开始处处顶撞。先是曹操攻下邺城,袁绍旧部溃散,百姓流离,曹操还收了袁氏女眷,这事儿传开,孔融气不过,上疏直指曹操扰民伤德,信里写得尖锐,说这种行为有损汉室名声。曹操看完,脸都绿了,从此把孔融记在小本本上。次年,曹操北征乌桓,大军出动,百官送行,孔融站出来讽刺,说丞相远征边塞,顺便把两千年前肃慎不贡和丁零偷苏武羊羔的旧账一起算了吧,这话听着是玩笑,实际戳曹操痛处,劳民伤财的北征被说成儿戏,曹操当场没发作,回营后越想越气。粮食短缺那几年,曹操下禁酒令,省点谷物酿酒,孔融觉得这治标不治本,多次上笺反对,列举古例,说禁酒只会加重民怨,没实际效果,曹操接了这些笺,火气直线上升。 建安十三年,曹操更进一步,废三公,把亲信塞进要职,孔融眼看汉室被架空,当堂摇头叹气,公开议论权臣把持朝政。曹操牙痒痒,想动手又顾忌孔融名望大,杀老臣会惹骂名,只能忍着。御史大夫郗虑为巴结曹操,上书弹劾孔融蔑视法度,汉献帝准了,孔融丢官回家。贬官后,他在家宴请旧友,饮酒高谈,痛斥时弊,曹操派人送信警告,别聚众议政,孔融看完不服,回信针锋相对,继续开宴,宾客推杯换盏,声音传出老远。曹操这下彻底忍不了,命路粹告发,说孔融在北海招徒图不轨,自称大圣后裔,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还秃巾微行,不遵朝仪,跟白衣祢衡言论放荡,自比孔子颜渊。曹操还扣上不孝帽子,说孔融小时候让梨是假仁义,其实骨子里不孝,这些罪名够狠,够灭名节。 就这样,建安十三年八月壬子,公元208年9月26日,曹操下令抓孔融,押进狱里,没给辩解机会,几天就处死,享年五十六岁。孔融全家遭株连,妻儿亲属数百人陆续被杀,这在当时是典型的政治清洗,曹操借此杀鸡儆猴,震慑那些不服的士人。抓捕那天,官兵冲进孔宅,九岁儿子和七岁女儿正好在廊下摆棋,官兵问他们父亲被抓怎么还不动声色,九岁儿子镇定回了一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八个字出自古籍,意思是巢毁了,卵还能完好?这孩子年纪小小,就懂家族覆灭的道理,官兵听完都愣了,传出去后曹操更怕,觉得这家子根子深,一不做二不休,下令把兄妹俩也抓来杀掉。行刑时,七岁女儿对哥哥说,死了能见父母也是好事,两人从容赴死,围观百姓直叹气。这事儿在《后汉书》和《三国志》里有载,裴松之注引《孔丛子》,后来《世说新语》提炼成典故,成了成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孔融这人,一生博学多才,诗赋论议不少,建安七子之一,荐举人才有功,可他情商低,直言得罪曹操这种枭雄,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曹操杀他,不光是为私怨,更是巩固权力的需要,那时候天下三分,曹操忙着南下争霸,内部不能有异声。孔融反对恢复肉刑,说刑不上大夫,还劝曹操别让曹丕私纳甄氏,觉得有伤风化,这些都踩曹操雷区。曹操表面宽厚,实际心狠手辣,杀孔融后,朝堂安静了,士人自危,不敢再议政。话说回来,孔融的死也反映东汉末年的乱象,名士多半卷入党争,袁绍曹操这些军阀上台,儒生直言就成靶子。刘备后来还念旧,听说孔融的事,叹息不已,可乱世里谁也帮不上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