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是国军战俘,被押送的途中看见了在街上摆摊的弟弟,之后再没有了音信,没想到几年后却在朝鲜战争上突然听到了哥哥的消息,而且兄弟俩还是步炮协同。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边打一边谈,而志愿军里有很多的解放战士,就是原来是国军后来通过改造加入了解放军。 说起解放战争那会儿,国民党部队溃败得特别快,四平战役打完后,好多士兵成了俘虏。这些人里面,有不少是穷苦出身,被拉去当兵的,家里穷得叮当响,吃不饱穿不暖。解放军对他们采取政策,先是教育改造,让他们了解新中国是怎么回事,然后自愿加入部队。这些人就叫解放战士,成了人民军队的一员。统计下来,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正规部队有上百万被俘,其中相当一部分转了身,参加了后续战斗。这不是空谈,历史档案里都有记录,比如东北战场上,四平、锦州这些地方,俘虏转化率很高。很多人从敌对变成战友,扛着原来的枪继续往前冲。 张绍元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他是辽宁郑家屯人,家里五个兄弟姐妹,老大,从小帮家里干农活。抗日结束后,国民党征兵队到村里抓人,他被拉走,进了步兵连队。那时候国民党部队纪律松散,士兵常饿肚子,军官克扣军饷。张绍元跟着部队南征北战,身上挨过几枪子弹,留了疤。1948年四平解放,国民党守军顶不住,阵地丢了,他成了俘虏。押送时候,队伍从镇上过,他远远看见弟弟张子林在路边摆摊卖点小货。那是张子林的生计,烟丝针线啥的,勉强糊口。哥哥扔过去几枚硬币,就这么断了音讯。张子林攒着那些钱,等了好几年,没个准信。 张子林自己呢,也没闲着。解放军进村,分田地,穷人翻身,他看在眼里,1948年底就报名参了军。进了炮兵部队,从基础练起,学着拉炮栓、测距离,很快就上手。哥哥那边,被俘后在营里接受教育,认识到国民党那套不行,加入了解放军。先在机枪班干,扛弹药箱,爬山越岭运器材。后来升副班长,负责火力点布置。兄弟俩就这样,各奔东西,家里的母亲守着地,盼儿子平安。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部队整编,很多人跨过鸭绿江去朝鲜。那是1950年10月的事,志愿军入朝,保家卫国。很多人走得急,家书都来不及写,就上了前线。 到1952年,朝鲜战争已经打了两年多,进入相持阶段。联合国军和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拉锯,一边是板门店谈判桌上的笔墨官司,一边是阵地上的炮火轰鸣。志愿军装备不如美军先进,飞机坦克差距大,但靠着地形和战术,硬是守住了阵地。这时候,解放战士在志愿军里占了不小比例。历史资料显示,志愿军总兵力上百万,其中从国民党部队转过来的有十多万。他们熟悉美式装备,有些还带过美械枪,战场上派上大用场。张绍元调到步兵连,管火箭筒,守前沿高地。张子林在炮兵连,当电话兵,负责通信协调。部队配属上,步兵和炮兵协同作战,火力互补,前线打得热火朝天。 张子林那年20岁出头,黑红脸膛,声音大,办事利索。他从前沿回来,找参谋问哥哥下落。翻档案一查,张绍元在五连火力排,当班长,驻168高地,离指挥所不到20里。原来部队正好配一对一,步炮协同,哥哥在前线堵敌,弟弟在后方瞄准支援。这事搁谁身上都觉得巧,张子林要给哥哥写信,参谋帮着起草。先说家常,母亲病好了,去年寄药管用,日用品缺啥写信,炮兵有肥皂能带。然后加军令,任务坚决完成,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唤,撤阵地时稳住队伍,不退一步。信写好,塞铁管传上去。这样的故事,在志愿军里不算少见,很多解放战士和老战友在朝鲜重逢,互相打气,继续干。 朝鲜战场上,步炮协同是志愿军的一大战术亮点。步兵突击时,炮兵先轰,压制敌火力点,然后步兵跟上,火箭筒打坦克,美军装备再好,也吃亏。122毫米榴弹炮威力大,张子林他们连队常用这家伙,一炮下去,能炸翻敌坦克,伤几个人。敌军坦克常停山头,美军下车休息,志愿军从镜子里看清,调整距离,一击命中。这样的配合,让阵地稳如泰山。1952年相持期,志愿军发起多次反击,比如上甘岭战役前的小规模行动,步炮联合,歼敌上千。解放战士在里面冲锋在前,他们知道,这仗是为新中国站脚跟,美军侵略朝鲜,威胁东北边境,不打不行。 张家五个兄弟,两个在家种地,一个当地方干部,两个在前线。母亲在家带孙子,日子过得紧巴巴,但知道儿子在部队,心里踏实。张绍元国民党时候改名避子辈,嫂子守家。兄弟俩的下落,后来没详细记录。朝鲜战争结束,停战签了,很多人埋骨他乡,负伤回国。百万志愿军里,这样的普通人太多,档案里一笔带过。但就是他们,挡住联合国军推进,没让美军过三八线。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仗,打赢了,奠定国际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