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在古代没有汽车高铁的年代,一个普通老百姓要出趟远门,是种什么体验?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样。 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安步当车” 是出行的常态,也就是靠自己的双腿走路。这既是最经济的选择,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若是去附近的市集,农民们常常挑着农产品,一走就是几里甚至数十里路。虽说省钱,但对体力和耐力都是不小的考验,还要担心天气变化和道路状况。 如果家境稍微宽裕一点,或者路途实在遥远,驴就成了平民百姓的“性价比之王”。驴子吃得少,性子温顺,而且耐力不错,特别适合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 唐朝的诗人贾岛就常常骑着小毛驴,一边慢悠悠地走,一边琢磨他的诗句,甚至还因此撞过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留下一段佳话。在清朝末年,像北京城的阜成门外甚至还有专门的“驴市路”,供人租驴前往郊区。 马车在古代就像是今天的豪华轿车,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普通人家一般可坐不起。相比之下,牛车虽然速度慢,但行驶平稳,载重能力也强,更受讲究舒适的魏晋士大夫或者需要运输重物的农村百姓青睐。 在南方水乡,船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丰子恺就回忆过,在绍兴这样的水乡,人们娇养惯了,哪怕是三五里的路程,也宁愿坐船,不肯步行。 对于出远门,特别是像赶考这样的大事,雇船是常见的选择。据记载,清代一位考生从吴江黎里到南京参加乡试,雇船走了整整八天。船行的速度,慢时一天四十里,快时也能达到二百余里。这对士人地主家庭来说,费用尚可承受,大约相当于六七十斤米的价钱。 在一些特殊的地形,还有更独特的交通工具。比如在山区,有一种叫做 “滑竿” 的简易轿子,由两个人抬着走。而在广袤的沙漠地带,骆驼则以其强大的耐旱能力和承载量,成为丝绸之路上商队不可或缺的伙伴。 古人出行,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路上食宿是头等大事。官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会设有“庐”或“宿”,为公务人员提供饮食歇脚之处,但普通旅行者往往需要自己携带干粮,或者依靠民间开设的旅店,也就是“逆旅”。 这些小店提供的伙食比较简单,南宋诗人陆游就曾在山中小店享用“蔬饭”,虽然只是素菜米饭,但能填饱肚子,似乎也让他感到满足。要是实在找不到住处,借宿寺庙甚至风餐露宿也是常有的事。 这么一看,古代平民的出行,虽然远不如今天便利,却也因此充满了各种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段充满未知的冒险,也或许正是这种“慢”,让他们对路途的风景和人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