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的“低头求饶”了吗?太多人都会以为金井正明的北京之行是“服软”。错了!其实是,这是一次“战术切割”,核心任务是:用“高市言论并未改变立场”的“狡辩”,来保护“人员交流”这条“经济生命线”不被“法理清算”所波及。 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绝非偶然,这位日本首相在国会公然将“台海有事”定义为“存亡危机事态”,暗示武力介入可能,直接触碰中方核心红线。 中方反应迅速,不仅多次严正交涉,更发布赴日旅游提醒,这记重拳精准打在日本经济的七寸上。 2025年前9个月,中国大陆赴日游客达748.7万人次,占外国游客总数四分之一,仅二季度就贡献5160亿日元消费,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若中国游客大幅减少,日本GDP将直接缩水0.36%,损失超2万亿日元。 旅游业的阵痛立竿见影,11月15日中方提醒发布当天,资生堂跌近10%,日本航空跌超5%,年底“中国年”主题活动被迫暂停,赴日旅行团退团率飙升至8成。 要知道,日本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5%的就业岗位,京都超40%的民宿、餐饮收入依赖中国游客,这种民生压力让日本政府坐不住了。 金井正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仓促访华,会面时反复强调“高市言论未偏离一贯立场”,却对中方核心关切避而不谈,甚至还想就中方总领事的批评言论提抗议。 这种“既想赚中方的钱,又想挑战中方底线”的操作,本质是右翼政治诉求与经济现实的妥协。 日方心里清楚,中日贸易额常年保持在3000亿美元级别,中方是其最大贸易伙伴,人员交流一旦中断,受损的只会是日本民生。 但中方的立场早已明确:原则问题没有妥协空间。高市言论违背《中日联合声明》,践踏一个中国原则,若不撤回错误言论,后续反制只会更精准。 金井的“战术切割”看似精明,实则是自欺欺人,没有诚意的解释换不来信任,想要保住经济生命线,必先守住外交底线,这才是中日关系的根本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