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怀胎近四月的母猪痛苦地蜷缩在泥泞中,近两斤重的金属箭杆深深刺入它的脊背,箭尾的碳纤维尾翼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辽宁本溪养殖户王振明蹲在猪圈里,颤抖的手指抚过箭杆上冰冷的螺纹——这是他半年内第三次在自家散养的山猪身上发现这种被称为"无人机牙签"的凶器,累计损失已超过八万元。更令他恐惧的是,每次袭击都发生在深夜,除了无人机旋翼的嗡鸣,再找不到任何肇事者的踪迹。 这场隐秘的杀戮正在全国蔓延。在陕西榆林的黄土高坡上,牧民李凤霞的三十多只黑山羊被带倒刺的金属箭贯穿胸腔;内蒙古阿拉善的骆驼养殖场里,五峰双峰驼因箭伤引发的感染相继死亡;甚至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附近,红外相机曾捕捉到无人机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射箭的惊悚画面。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自2023年野猪被移出"三有"名录后,一种结合热成像无人机与空投箭矢的"科技狩猎"模式在灰色地带疯狂生长。某短视频平台上,"无人机牙签野猪"话题播放量突破2.3亿,部分主播为博眼球,竟直播用改装无人机射穿活猪颅骨的残忍过程。 在电商平台,这场杀戮被包装成"户外运动装备"。记者实测发现,无需任何资质即可购买到全套作案工具:某店铺售价25元的"无人机空投配件"包含三棱破甲箭、碳纤维稳定翼和电磁释放器,商品详情页赫然标注"200米精准投射"。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类改良自弩箭的金属投射物初速度可达80米/秒,在30米高度坠落时仍能击穿2厘米厚的松木板。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王灿发警告,若放任这种"天空中的捕兽夹"肆虐,不仅会造成畜牧经济链断裂,更可能引发"无人机流矢"伤人的公共安全事件——就像某狩猎群里炫耀的视频那样,一支偏离目标的金属箭深深钉进了距养殖场300米的农家院门板。
一头怀胎近四月的母猪痛苦地蜷缩在泥泞中,近两斤重的金属箭杆深深刺入它的脊背,箭尾
麟开祥趾
2025-11-18 15:10:01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