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当年说过一个很精准的观点:近代以来,日本之所以敢屡次发动侵华战争,是因为日本对中国政府和国民的思想是相当的熟悉和了解的。 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始于1878年参谋本部成立的“对清谍报课”,从甲午战争前绘制中国各省兵力部署图,精确到农户水井位置,到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擅自行动后日本政府迅速通过《田中奏折》确立“大陆政策”,日本始终以“解剖式”认知试图掌控中国。 这种认知不仅停留在地理军事层面,更深入到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包装“解放东亚兄弟民族”的伪正义性,日本成功瓦解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亚洲主义”的复杂心态,形成了敢于屡次侵华的深层心理支撑。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创造性提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命题,从四个维度解构日本优势:军力强而国力弱,侵略战争退步野蛮,地缘上小国难撑持久战,国际上失道寡助。 这种分析跳出单纯军事对抗的局限,揭示出日本侵华战争的本质是“赌国运”的冒险主义。 在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提出“游击战+运动战”的战术组合,正是基于对中国民众思想的深刻理解,通过政治动员将亿万农民转化为战争伟力,形成“汪洋大海”般的民力优势,最终实现以弱胜强的战略奇迹。 日本对华认知的持续性在当代呈现新形态,从毒教材事件中的文化渗透,到“一带一路”研究中的经济情报收集,日本始终保持着对华战略研究的系统性。 这种“认知战争”的延续性在毛泽东的论断中早已埋下伏笔:当日本将敦煌学研究提升到“显学”地位时,其深层逻辑正是通过文化认知实现战略控制。 反观我们对日本的认知,仍存在“逢日必贬”与“逢日必赞”的两极化倾向,这种认知失衡恰恰印证了毛泽东“知己知彼”论断的现代价值,真正的战略防御不应止步于军事对抗,而应构建起思想认知的防御体系。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毛泽东的论断揭示出超越战争的普遍规律:任何国际博弈的本质都是思想认知的博弈,日本敢于屡次侵华,不仅因为其军事优势,更因其对中国思想的“精准解构”。 这种解构在当代演变为经济情报战、文化渗透战等新型形态,真正的战略防御需要我们对日本的研究超越简单的历史批判,深入到对其战略思维、文化基因的解构与反制。 唯有构建起思想认知的防御体系,才能避免重蹈“思想认知被洞悉”的覆辙,在新型国际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这种思想认知的终极价值,正是毛泽东留给后世最深刻的战略遗产,它不仅适用于战争年代,更在和平时期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智慧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