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弟弟战死台儿庄,他组57人敢死队夜袭日军夺回阵地,归来仅剩13人!

古史 2025-11-19 12:53:46

1938年,弟弟战死台儿庄,他组57人敢死队夜袭日军夺回阵地,归来仅剩13人!   1908年,陕西安康石泉县后柳镇的农家院里,一个叫王模的男孩出生了,后来他改名王范堂。   14岁那年,两个兵痞下乡祸害百姓,他悄悄藏起对方的枪,带着乡亲把这俩家伙捆了扔进汉江。   这种敢作敢为的性子,往后成了他战场上最硬的骨头。   1927年,他考进冯玉祥办的西北军官学校,学了一身真本事,从排长一路做到连长。   1931年宁都起义,他跟着部队加入红军当文化教员,可惜第四次反“围剿”时重伤昏迷,被国民党旧识误认,又回到了旧军队。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一响,正在武汉军校学习的王范堂第一个递了参战申请。   赶到前线后,他在河北玻璃河、山西娘子关连着打硬仗,还亲手击毙了日军少将里登。   真正让他名留青史的,是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那地方是徐州的门户,日本人拉来两个精锐师团,摆明了要一口吞下。   王范堂当时是27师158团7连连长,部队守在庄外东南,和庄内的31师互相照应。   部队分批到达时,庄里已经打得昏天黑地。   3月27日,日军攻破北门,他带着七连增援,亲眼看见友邻八连刚进庄就遭伏击,半个钟头全连覆没。   更让他心痛的是,亲弟弟王槐也在这场激战中没了性命。   国仇家恨堆在胸口,王范堂反倒更沉着。   28日黎明,日军猛攻西北角想切断守军联络,他把全连分成三拨,一拨在前头顶住,一拨在后面接应,最后一拨轮流休息,就这么轮换着打了两天三夜,硬是没把阵地握在自己手中。   31日拂晓,阵前突然没了动静,他凑到前沿一看,日军在百米外挖了好几条坑道,太阳旗在里面晃悠。   他赶紧报告指挥官,建议用迫击炮猛轰,这一招还真管用,不少鬼子被逼出了坑道。   可这时候,他的连队从130多人拼到只剩57人,三个排长全牺牲了,日军已经占了台儿庄五分之四,再退一步就全完了。   31师师长池峰城下了死命令,让王范堂带着这57人组成敢死队,队员们扛着长枪,斜挎大刀,腰上缠满手榴弹,个个眼睛冒着火。   师部说给每人发30块大洋,队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绝:“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要钱干什么!”这话传到阵地上,连伤员都挣扎着要爬起来参战。   当天黄昏,敢死队分成六个小组,在炮火掩护下摸到日军阵地墙外,炮声一停,王范堂喊了一声“冲”,队员们翻墙而入,刀枪齐上跟鬼子搅在一起。   他带着几个人冲进一条坑道,迎面撞上七八个日军,战士们抬手就打,眨眼间就把对方解决了。   一个多小时的血拼下来,日军丢下60多具尸体往北逃,西北阵地总算夺了回来。   57名敢死队员,最后只剩13人活着回来了。   这场仗打得有多硬?重庆《新华日报》专门派记者去采访,把他们的事迹登在报上,全国百姓都知道了台儿庄有支不怕死的敢死队。   战后,31师师长池峰城亲自接见他们,这13个幸存者的模样,成了全军将士的精神支柱。   台儿庄之后,王范堂升了营长,后来又参加武汉保卫战、大别山血战,升任副团长时身负重伤还守在阵地上。   1942年调去重庆守石牌要塞,一直打到抗战胜利。   这期间,他还冒险救过被捕的共产党员,没让良心被派系之争裹住。   解放战争时,他当上了30军少将副师长,可看着国民党越来越腐败,打内战的心思越来越重,他心里犯了嘀咕。   1948年,他参与策划太原起义,可惜因为护送代表、安置家小错过了时机,起义失败了。   直到1949年12月,他终于在成都带着全师7000多人起义,回到了人民这边。   起义后,王范堂进了西南军政大学学习,后来成了军事教官。   1952年转业回乡,之后被分配到汉中市文化馆当副馆长,谁能想到,战场上的敢死队长,办起文化来也一样拼命。   他一年里有一半时间泡在农村,跑遍了汉中200多个生产大队,组织文艺宣传活动,还亲手建起了闻名全国的“汉中张寨农二哥诗社”。   1966年后,因为旧军队的经历,他被迫停了工作,可从没抱怨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经退休的他又拿起笔,把抗战经历写成回忆录,一篇篇寄给政协和县志办,就想让后人知道当年的仗是怎么打的。   1987年,抗战胜利四十周年,80岁的王范堂收拾妥当,准备去参加汉中的庆祝大会。   出门前,他突然脑溢血倒了下去,5月9日那天,他没能等到庆祝的钟声。   有人说他这辈子值了,打鬼子立了大功,办文化惠了百姓,其实他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当过多大的官,打了多少胜仗。   战场上当敢死队,是为了守国土;和平年代跑农村,是为了暖人心;晚年写回忆录,是为了留记忆。   英雄从不是一瞬的高光,是一辈子的坚守——守得住国土,更守得住初心。   ‌【评论区聊聊】你听过哪些敢死队的抗战故事? (信源:王范堂——安康市人民政府)

0 阅读:32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