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只能算是技术官僚,算不上高官。没有决策权,只是来试探口风的,自然不会得到想要的。无非是来听我们双手插兜训话而已。分析当前中日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您提出的这个观点。1. “技术官僚”访华的角色与目的。这次访华的日本官员(如外务省审议官等)属于“事务层级”的官员,而非制定大政方针的“政治层级”高官(如首相、外相、防相等)。他们的访问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试探口风与信息沟通:在当前中日关系敏感复杂的时期,双方高层直接会晤的政治成本和风险较高。先派事务级官员进行沟通,可以低调地了解对方的核心关切和底线,为未来可能的高层互动“铺路搭桥”。管理分歧与维持渠道:即使在大方向上存在分歧,两国也需要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以避免误判。事务级会谈可以就具体问题(如渔业、经贸、领事事务)进行技术性磋商,起到“危机管控”和“关系维稳”的作用。表达立场:日方会利用此机会再次向中方阐述其在核处理水排放、台湾、安保等关键问题上的立场。同样,中方也必然会利用这个机会,如您所说,“双手插兜”清晰地表明中方的原则和立场。2. 为什么难以取得“想要的”突破?小日本“自然不会得到想要的”,这背后的原因非常深刻:结构性矛盾:中日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这远非事务级官员所能解决。主要包括:战略竞争:日本将中国崛起视为其国家安全和地区影响力的主要挑战,并积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对中国进行围堵。历史与领土问题:这些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短期内无解,且极易被点燃。台湾问题:日本紧随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行屡次触碰中方红线,这是中方最核心的关切之一。核处理水问题:这是当前最直接的新爆点,严重损害了双边互信和民间感情。决策权的缺失:技术官僚的核心任务是“汇报”和“执行”,而非“决策”。在涉及上述重大原则问题时,他们没有权力做出任何让步或承诺。他们的主要价值在于将中方的强硬态度和底线清晰地传递回东京的决策层。3. “双手插兜训话”的背后逻辑,这准确地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的力量对比和互动模式。力量对比的转变:中国凭借其综合国力,在处理对日关系中处于更为强势的地位。中方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为了争取投资和技术而放低姿态。设定谈判前提:中方的“训话”本质上是在为任何可能的未来关系改善设定明确且不可动摇的前提条件。核心就是:日本必须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尤其是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做出切实的承诺和改变。 如果日方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不改变立场,那么任何形式的高层会晤都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反而可能被日方用作“日中关系稳定”的宣传工具。国内政治的考量:对中方而言,在日本没有表现出足够诚意前,展现出强硬姿态,也是回应国内民众对日不满情绪、维护国家尊严的必要之举。所以,您的观察是准确的。这次访问可以看作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 “温度计” ,而非 “加速器”。它的意义在于:保持最低限度的沟通,防止关系完全脱轨,并为未来在条件成熟时可能的更高级别接触做准备。它的局限性在于:无法解决根本性的战略矛盾和信任赤字。只要日本继续被视为美国战略的“马前卒”,并在台湾等问题上不断挑衅,中日关系的坚冰就很难融化。简而言之,这次访问是一次必要的、但注定是低成果的外交程序。它更多地反映了两国关系的严峻现状,而非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改善。真正的突破,需要等待东京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或者出现足以改变地区格局的重大外部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