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刊文表示,特朗普让北京终于知道一点,那就是中国已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表示,中国不仅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更是通过运用自己在美国所依赖的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以更具威慑力的反制措施成功实施反击。在经历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之后,准备不足的美国既无意也无力作出回应。 美媒表示,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中国已具备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实力。美国自特朗普时期掀起的全方位经济施压,本想给中国套上枷锁,却没想到最后变成了给自己挖的坑,这背后藏着的全是实力对比的真实较量。 特朗普在第一届任期就分四阶段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到 2025 年甚至把税率抬到过 145%,可折腾半天,美国自中国进口的规模压根没出现显著波动,2025 年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照样超过 1000 亿美元,每天还有价值约 10 亿美元的货物跨太平洋运往美国,所谓的 “压制” 更像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 更讽刺的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全球逆差的比重从 47% 降到 39%,但这些逆差只是转移到了墨西哥、越南,那些国家不过是做了中国供应链的 “二传手”,核心产能压根没离开中国掌控。 中国能站稳脚跟,靠的正是美国自己都依赖的供应链主导权,这可不是喊口号的虚架子。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话语权简直是压舱石,全球 93% 的锰、73% 的钴、68% 的镍,还有近乎 100% 的石墨都得看中国脸色,美国 59% 的天然石墨和 68% 的人造石墨进口都来自中国,想搞新能源汽车,没中国的材料连电池壳都造不出来。 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想自建产业链,结果韩国电池厂商在美建厂后,80% 的原材料还是得从中国买,所谓的 “脱钩” 不过是自欺欺人。 在通信领域更明显,欧洲 5G 基站近三分之一是华为设备,德国 59% 的 5G 无线接入网都由华为支撑,默茨政府喊着要拆设备,一算账要花 25 亿欧元,相当于德国年度基建预算的 12%,还得推迟好几年建设,最后只能用纳税人的钱填窟窿,这哪是 “去风险”,分明是 “自找罪受”。 反观美国,数十年产业空心化早就把家底掏空了,根本没底气接招。1997 年美国制造业占 GDP 比重还有 16.1%,到 2025 年跌到了 11%,创下 72 年来新低,就算 2018 年搞 “再工业化” 战略,也没能拦住下滑势头。 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没重振制造业,反而让这个行业丢了 4.2 万个就业岗位,连续四个月收缩,创下 2020 年以来最长下滑纪录。 更糟的是,关税成本全转嫁到了美国人身上,每个家庭每年要多花 1500 美元,2025 年假日购物季光关税就得多掏 406 亿美元,通胀率被推高到 2.9%,美联储想压都压不下来,这种 “杀敌一百自损八千” 的操作,简直是把政治作秀当成了战略。 特朗普的政策失误还引发了连锁反应,让美国的盟友们彻底看清了虚实。他当年退出 TPP,拱手把亚太合作的机会让给了中国,RCEP 生效后短短几年,2024 年区域内贸易额就达到 5.83 万亿美元,占全球 29.1%,超过了欧盟内部交易规模,连日本、韩国都更愿意跟着中国玩。 欧盟想跟着美国禁华为,结果内部吵成一团,西班牙、希腊压根不配合,德国电信 CEO 直接吐槽 “强行替换纯粹是自找麻烦”,大家都明白,得罪中国意味着汽车、化工等优势产业要受重创,美国给不了足够补偿,承诺自然没人信。 当美国连自家通胀和就业都搞不定,连盟友都拉不动的时候,中国在台湾等议题上的底气自然越来越足。 毕竟美国自己都承认,没有中国的原材料造不出电池,没有中国的供应链填不满超市货架,真要动真格,中国只要在稀土、电池材料这些关键领域动动手脚,美国新能源产业就得停摆,欧洲通信网络就得瘫痪。 特朗普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用关税战证明了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用产业空心化暴露了美国的外强中干,用单边主义逼走了盟友,这一系列操作下来,中国的实力不用喊口号,全球都看在眼里,所谓 “平起平坐”,不过是现实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