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德国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的

木槿论事 2025-11-20 18:11:08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德国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的,结果失败了。现在战败国德国又想与俄罗斯开战,难道德国又想做战败国吗?德国人不缺吃不缺穿,为什么德国又想打仗呢?为什么德国又想把德国人送到战场上去丢命呢?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其实仔细看看,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头冲的都有德国的身影,两回都没占到便宜,反而把自己打成了教科书里的“反面典型”。   而现在好不容易过上不缺吃不缺穿的小日子,又开始对着俄罗斯磨刀霍霍,难免让人想问一句:德国是真的忘了疼,还是又想往火坑里跳?   先看今天的底子,德国现在是全球经济第三,工业体系完整,福利体系在欧洲都算顶尖,普通人有房有车、有假期有保险,超市货架满满当当,根本不是当年那种拿着一兜马克买一块面包的日子。   照理说,这样的国家最应该珍惜和平果实,守着自己的好生活,结果政坛风向却在朝另一个方向刮——要扩军,要“承担更多安全责任”,要当“欧洲安全第一大国”。   日子明明过得不错,却又开始惦记军靴声,这个反差,本身就很扎眼。   要看德国到底想干嘛,得先翻翻它的“军费账本”。   前政府搞了个一千亿欧元的特别国防基金,已经够吓人了,新班子一上来,直接把到二十多年后的防务开支一口气规划到三千多亿欧元,还专门为军费松绑了“债务刹车”,相当于给国防开支开了个绿色通道。   钱从哪来?不是天上掉的,最后无非几条:多借债、以后加税、少投一点社保和民生项目。   规模这么大,又是长期规划,这已经不是修修补补的防御,而是按“重新武装一遍”在干。   钱砸到哪去了?一部分是补弹药、买新坦克、装甲车、潜艇、战机,把冷战后瘦身多年的部队再吃胖回来;一部分是新建、扩建部队和基地,尤其是在东线的部署——在立陶宛建永久基地,长期派出战斗旅常驻,距离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边境都不远。   再加上不断追加的对乌克兰军援,导弹、坦克一批批送,军备这条线已经明显从“防身”变成了“前沿对抗”的姿态。   问题来了:是谁在背后推着德国一路往前?   第一股力量就是军工利益,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砍掉俄罗斯能源,化工、钢铁、汽车这些传统支柱都叫苦连天,工厂外迁,订单缩水。   而军工厂这边却另一番景象,莱茵金属之类接单接到手软,生产线开足马力,股价一路飙升,对这些企业来说,只要欧洲觉得“不安全”,只要前线还在打,订单就不会断,他们当然希望风险感持续存在,而不是马上偃旗息鼓。   第二股力量,是政治上的“身份焦虑”,英国脱欧了,法国经济增速拉胯,德国成了欧盟里头最能打的经济体,但光有钱没枪,说话总差点气势。   于是一些政客就打起了“安全领袖”的主意——谁有军队,谁就能主导欧盟防务议程,谁在北约里话更好使,扩军、海外基地、东线部署,这些都是在给“欧洲老大”这个位置加码。   第三股,是联盟的牵引,美国和北约这几年一直喊“对俄威慑”,东欧国家安全焦虑又重,自然希望德国多出人多出钱。   基地建在波罗的海边上,部队开到立陶宛前线,看着像集体决定,实际德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一旦局势升级,第一批面对风险的,反而是这个“安全担当”。   再看对面是谁,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很多,但放到大国战争的维度上,它有几样东西,德国再怎么扩军也补不上:辽阔的纵深、丰厚的资源储备、大量的装甲和导弹库存,还有一套经历过苏德战线考验的战争动员传统。   德国就算把预算翻几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堆成一个在整体硬实力上压得住俄罗斯的国家,真正打起来,消耗的不光是弹药,还有国运。   历史上,一战、二战给德国留下的共同结局很简单:经济被掏空,社会被撕裂,城市被炸成废墟,最后不是赔款就是被肢解。   一战后背着沉重赔款,人民在通胀里拿麻袋装钞票买面包;二战后国土被分成两半,几代人被一道墙生生隔开。   现在看德国的动作:军费不断膨胀,军工比重上升,对外话锋越来越强硬,这几条线叠到一块,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那两段不光彩的历史——不是说今天就一定会重演,但走得太快,方向又很熟悉,风险就不会小。   更现实的问题是:这条路的代价,最终谁来付?军费从纸面上的数字,迟早会落在每一个家庭的账单上。   现在德国内部对扩军和援乌也不是铁板一块,破坏军车、反战示威的声音已经出现,这说明民众对“再赌一次”的兴趣,其实远没有政客嘴上说得那么足。   把这些线头捋在一起,可以下个清楚的判断:军工利润、政治野心、联盟压力拧到一块,很容易把一个原本只想“多一点安全”的国家,推到战争边缘。   对今天的德国来说,最该想明白的不是“还能不能打一仗”,而是“有没有必要再让自己的国旗出现在战败国名单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36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