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收复台湾:使用了武力;宋朝时期收复台湾:使用了武力;清朝时期收复台湾:使用了武力;你没有看错,不管是1000多年之前的三国,还是几百年之前的清朝康熙时期,收复台湾都动用了武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时期,隋朝时期,南宋时期,元朝时期,收复台湾都出动了1万余人,而清朝康熙时期收复台湾施琅带了2万多人。8次收复台湾,8次全部都使用了武力,且8次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历史已经用八次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台湾问题从来都不是靠嘴皮子解决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武力收复的。 三国时期孙权就已经用行动把这个道理摆得明明白白,当时他刚在武昌称帝,想找块新地盘拓展势力,听说东南海上有个夷洲,也就是现在的台湾,二话不说就派了卫温和诸葛直两位将军,带着一万甲士驾着三十多艘船出海。 到了夷洲之后,当地土著一开始以为是强盗,拿着石矛石箭就冲了上来,吴军没办法只能动手,靠着铁甲钢盔和钢刀打退了反抗,这才站稳脚跟。 虽然最后卫温因为“违诏无功”被孙权杀了,但实实在在把大陆的势力延伸到了夷洲,往后两岸的经济文化往来才算有了底子,这第一次武力介入,算是给后世开了头。 隋朝炀帝更是把“武力立威”玩得透彻,前后三次对当时的流求(也就是台湾)动手。 前两次派朱宽去招抚,要么语言不通抓个人就走,要么对方根本不搭理,只抢了件布甲回来。炀帝哪能忍这种怠慢?既然劝降没用,那就打,大业六年直接派武贲郎将陈棱和张镇州,带着一万多东阳兵从义安出海,奔着流求就去了。一路攻破对方的都城,把宫室烧了,还俘虏了几千男女带回大陆。 这一下彻底把威慑力拉满,虽然之后联系断了,但至少让那边明白,大陆这边不是好惹的,想保持联系就得守规矩,靠武力敲开的沟通大门,比任何文书都管用。 到了南宋,虽然史书里没写大规模远征,但对澎湖的控制可是实打实靠武力维持的。 当时澎湖已经有不少大陆移民,朝廷在这儿设了海防据点,常驻兵力,一旦有海盗或者土著作乱,直接出兵平叛。 有记载说当时光是驻守澎湖的水师就有上千人,配合战船巡逻,这其实就是武力管控的延伸——要守住台湾的门户,没有硬实力根本不行,所谓“收复”有时候不只是打下来,更是靠武力守住,这账自然得算在武力解决的头上。 元朝的操作更直接,一开始还想走招抚的路子,元世祖派杨祥带着诏书去劝降,结果人刚上岸就被当地人杀了三个,灰头土脸地回来了。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高兴直接说“就近试之”,不用调别处兵力,派张浩、张进带着人就去了,一出手就生擒了130多人回来。虽然没打什么大仗,但这武力威慑的意思很明确:要么归顺,要么挨揍。 后来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着民政和军事,要是没有之前那波武力抓捕立威,当地部落哪会乖乖听话?这又是一次靠拳头解决问题的典型。 明朝最出名的当属郑成功收复台湾,这可是实打实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抢回来的硬仗。 1661年郑成功带着两万五千士兵、几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直奔台湾,荷兰人靠着热兰遮城顽抗,郑成功打了大半年,一边围堵一边打援军,最后把荷兰总督揆一逼得签字投降。 要知道,荷兰当时在东南亚也是殖民老手,手里有洋枪洋炮,要是郑成功光靠谈判,人家根本不可能把吃到嘴里的地盘吐出来。这场仗不仅收复了台湾,更证明了不管是内部割据还是外部侵略,想拿回头上的地盘,武力永远是最管用的筹码。 算下来这几次,次次都是靠武力说话,次次都成了功。古人可比咱们清楚,领土这东西从来不是谈出来的,是打出来守出来的。你跟人家讲道义,人家跟你讲实力;你跟人家谈统一,人家跟你讲割据,到最后还是得靠战船、靠士兵、靠钢刀说话。 历史就摆在这儿,八次武力行动,八次成功收复或管控,没有一次是靠嘴皮子磨出来的。这不是说不重视和平,而是和平得有武力做后盾,就像施琅打完澎湖不继续打台湾,那是因为武力已经足够威慑,对方知道不降不行。但要是没有前面的硬仗,光靠招抚文书,谁会理你? 所以说,台湾问题从来都不是“能不能谈”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用实力守住”的问题,古人用八次铁打的事实证明了,实实在在的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