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重却没有人喊抵制日货了。不是不想抵制,是实在没有什么好抵制的了。以前日本的家电,摩托车,汽车等在中国都是抢手货,现在全部被国产取代了。正如台湾名嘴赖岳谦调侃的一样,日本现在也只有那个什么“片”可以拿出手了。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索尼的随身听、松下的冰箱、夏普的彩电,那都是品质的代名词,就算价格比国产贵一倍,抢购的人照样排成长队。 可现在咱们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比同期工业增速高4.7个百分点,光智能手机就造了8.81亿台,同比还涨了1%。 反观日本家电,《环球时报》11月21日的报道里算过一笔账,日本半导体、家电在华的订单和投资要是受挫,损失能到上万亿日元,这就是日货在华市场份额的持续萎缩。 就拿彩电来说,现在咱们的海尔智家、TCL,4K超高清、Mini LED技术比日本索尼还先进,价格却便宜三成,售后服务24小时上门,日本家电怎么比? 以前很多人都觉得日本货耐用,但现在事实就是国产用着更省心。 而且家电领域日货退潮只是开始,汽车市场的反转才更让人解气,曾经丰田、本田、日产在咱们这儿的街头“刷满屏”,尤其是丰田的卡罗拉、本田的思域,一度是家用车的首选。 可11月17日的销量数据显示,今年10月日系品牌在华销量同比直接下滑42%,丰田、本田、日产三大品牌降幅全超35%。 而咱们自己的汽车,虽然整体乘用车零售略有下降,但纯电动市场同比增长20%,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国产品牌占了纯电市场的七成以上。 以前开日产轩逸的滴滴师傅,现在都换成了比亚迪秦PLUS EV,以前加一箱油跑500公里,得花400多块;现在充一次电才30块,能跑400公里,一年下来能省两万多,而且比亚迪的智能语音、自动泊车功能,比以前开的日产高级多了。 这就是差距,日本汽车还在靠燃油车吃老本的时候,咱的新能源汽车早就靠技术和性价比抢下了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日本车企反过来扎堆参加进博会,把中国当成AI技术落地的“前沿阵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对华投资占比都到41%了,这哪儿是来竞争的,分明是来抱国货的“大腿”。 再说说摩托车,这个领域也曾是日货的“天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本田CB、雅马哈YZF,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之车,当时一辆雅马哈摩托车能卖到两三万,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 可现在你去摩托车市场看看,钱江、春风、隆鑫这些国产品牌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尤其是大排量摩托车,咱们的技术早就追上日本了。 我一个玩车的朋友,去年放弃了雅马哈MT-09,买了春风800NK,他说“发动机性能差不多,配置还更高,价格却便宜一半,傻子才买日本货”。 除了燃油摩托,咱们的电动摩托车更是把日本甩在了身后,小牛、九号的电动摩托,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还出口到了欧洲、东南亚,而日本的电动摩托市场份额,连咱们的零头都不到。 以前是咱追着买日本摩托,现在是日本看着咱们的电动摩托技术眼馋,这风水轮流转,靠的就是咱们制造业的硬实力。 而且咱们的产业链越来越完善,从芯片到电池,从电机到显示屏,基本都能实现自主生产,不像日本还得依赖咱们的稀土、零部件。 11月21日《环球时报》就提到,日本在华汽车产业很可能面临更艰难的处境,一些品牌甚至会加速退出中国市场,这是国货的实力,逐渐让他们没了立足之地。 所以现在没人喊抵制日货,不是咱们的民族情感淡了,而是咱们的民族工业强了。 以前抵制日货,是因为咱们自己的东西不行,只能靠不买来表达不满;现在不喊抵制,是因为国货给了我们足够的选择权,不用再靠“抵制”来支持民族产业。 现在的每一次突破,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最好的“抵制”就是超越。 咱们不用喊口号,不用搞极端,只用越来越好的产品,就让日货在市场上没了生存空间,这才是最硬气的反击。 赖岳谦说日本只剩“某些影片”能拿出手,这话虽然有点调侃,但也点出了本质,当咱们的制造业全面崛起,日本曾经的优势产业一个个被攻破,他们能炫耀的东西自然就少了。 未来咱们还要在半导体、高端装备这些领域继续发力,等到国货在所有领域都站稳脚跟,日本想靠产品在咱们这儿刷存在感,恐怕都没机会了。 所以别再纠结为什么不喊抵制日货了,这背后是国货崛起的底气,是中国制造的实力,更是咱们中国人腰杆越来越硬的证明。 以前咱靠抵制表达态度,现在靠实力赢得尊重,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气象。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