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货的呐喊少了,背后是一场消费选择的无声革命

春秋说史 2025-11-25 10:19:11

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重却没有人喊抵制日货了。不是不想抵制,是实在没有什么好抵制的了。以前日本的家电,摩托车,汽车等在中国都是抢手货,现在全部被国产取代了。正如台湾名嘴赖岳谦调侃的一样,日本现在也只有那个什么“片”可以拿出手了。 最近跟朋友聊起买东西的事,发现大家聊得不再是牌子多响亮,而是产品能不能真正省心。这转变不是一夜形成的,多少人在使用体验里慢慢改变了消费标准。 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买电视是一件大事,邻居夸谁家有索尼会谈上好几天。那种情绪现在很难复刻,货架一换,消费者选项变得更现实也更讲究。 几天前逛电器城,国产品牌占了整面墙,展台上写着技术参数,销售员跟我讲的是帧率和色彩覆盖。旁边的日系货架显得安静,价格标签上数字很刺眼,询问的人少得多。 数据也支持这种直观感受,近年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加速,手机产量接近9亿台,相关零部件国产化率在上升。技术迭代把曾经的“高端门槛”降下来,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换到更高的体验。 街上的汽车阵容愈发多样,新能源车占比攀升,绿色牌照频现。这一变化透露出两个信号:技术渐趋成熟,成本逐渐拉平。 一个跑网约车的朋友分享了他的换车理由,油费省下来的数目真实可见,智能化功能也直接影响收入效率。这些日常数字,比任何口号都更会打动普通人的选择。 摩托车市场的变化同样直观,曾经的梦之车逐渐被国产新款取代,国外评测也开始把国产车列入比较清单。电动摩托的兴起让竞争维度发生变化,价格、续航和国产配套成为关键判断点。 产业链重构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提升了供应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能力,使产品竞争力从品牌溢价转向综合性价比。 这让市场的逻辑变得更公平一些,消费者可以用更理性的标准挑选,而不是被标签牵着走。企业要继续留住客户,不再靠广告讲故事,而是得持续在产品和服务上下真功夫。 有人说这是一场默默发生的革命,看不到大段口号,只有消费选择慢慢改写。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消费者把决定权用得更干脆了。 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现在少了“抵制”那类激烈话语,我会说这是好现象。不是没人关心国际问题,而是当国产能满足需求,市场会自己做出判断。 未来的竞争将更多落在技术和供应链的长期能力上,短期情绪影响会被效率和体验赶超。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