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重却没有人喊抵制日货了。不是不想抵制,是实在没有什么好抵制的了。以前日本的家电,摩托车,汽车等在中国都是抢手货,现在全部被国产取代了。正如台湾名嘴赖岳谦调侃的一样,日本现在也只有那个什么“片”可以拿出手了。 2012年钓鱼岛冲突时,街头砸丰田车的新闻随处可见;如今中日摩擦升级,却鲜见抵制日货的口号。不是爱国心减弱,而是货架上的日货早已不是刚需——冰箱是海尔的,汽车开比亚迪的,摩托车骑春风的,曾经被日货垄断的领域,如今全是国货的天下。 汽车领域的市场反转最具代表性,2009年,丰田、本田、日产在华合计销量达178万辆,占中国汽车市场份额的21%,当时丰田凯美瑞等车型备受追捧,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如今的高端车型。 2025年8月数据显示,比亚迪单月销量31.63万辆,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丰田和大众;而丰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3.9%,主力车型卡罗拉销量远低于比亚迪秦PLUS。 这种市场反转并非依赖低价竞争,而是源于技术突破,丰田深耕多年的混动技术,被比亚迪DM-i超级混动实现超越——比亚迪DM-i车型亏电油耗低至3.8升,较丰田卡罗拉混动低0.5升,售价却低3万元。 2024年丰田章男带队考察比亚迪深圳工厂后,丰田宣布暂停新一代混动技术研发,转而引进比亚迪电池技术,这一转变在十年前难以想象。 20世纪90年代,松下冰箱、索尼彩电是婚嫁“三大件”标配,北京王府井索尼专卖店曾出现消费者排队购买随身听的场景,当时一台索尼21寸彩电售价28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薪资。 2025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中,海尔、美的、格力合计市场份额达68%,而松下、索尼等日系白电品牌合计份额不足5%,仅在高端小众市场维持存在感。 以前空调的压缩机、冰箱的变频芯片都被日本企业垄断,松下压缩机曾占据中国市场70%份额,想涨价就涨价。 现在格力自主研发的压缩机效率比松下还高5%,美的的变频芯片实现100%国产化,价格直接降了三成。2025年松下关闭了在华最后一家压缩机工厂,转而从格力采购,这就是技术逆袭的底气。 摩托车领域的变化更能体现国货的硬实力。2000年初,本田CB400、雅马哈R1在街头一出现,就能引来一群年轻人围观,那时国产摩托车只能造125cc的低端车型,质量差还耗油。 但现在钱江摩托收购了意大利百年品牌贝纳利,推出的黄龙600cc四缸摩托车,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还出口到欧洲,售价比本田同级别车型低20%,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长45%。 春风摩托的表现更为突出,2024年推出的CF450SR跑车在德国慕尼黑摩托车展引发关注,其搭载自主研发的水冷发动机,最高时速190公里,较雅马哈YZF-R3快10公里。 目前欧洲市场已能看到“CFMOTO”品牌车型,而十年前中国摩托车品牌在欧洲市场几乎无认可度。 国货实现市场逆袭的核心在于持续的研发投入,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320亿元,超过丰田在华研发费用,其建成的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拥有2.8万项专利。 格力每年将营收的5%投入研发,2025年推出的光伏空调可脱离电网运行,该技术已吸引日本大金等企业寻求合作。 产业链的完善更是关键。中国现在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从电池、电机到芯片,全部能自主生产。比亚迪自己造电池、电控、电机,甚至连车规级芯片都实现了国产化,成本比丰田低15%。 而日本汽车企业依赖的芯片、电池等零部件,很多都要从中国进口,2025年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日本车企在华采购零部件金额达1800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3倍。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国货崛起彻底改变了中日经济博弈的格局。以前日本靠日货垄断,动不动就用“技术封锁”威胁中国,2010年日本扣押中国渔船后,就曾威胁停止出口汽车零部件。 但现在中国根本不怕,2025年日本对华出口的汽车零部件金额达850亿元,而中国对日出口的电池、芯片金额达1200亿元,日本反而更怕中国“卡脖子”。 2012年抵制日货期间,曾出现砸毁同胞丰田汽车的极端行为,此类行为因伤害民众财产而引发争议。 当前抵制日货呼声减弱,核心原因在于国货提供了更优选择:家电可选海尔、美的,汽车可选比亚迪、吉利,摩托车可选钱江、春风。民众无需通过抵制外国商品表达爱国情怀,用消费选择表达立场更具说服力。 理性的爱国情怀并非体现为抵制外国商品,而是通过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市场循环。过去抵制日货,源于国货在品质与技术上的差距;当前相关呼声减弱,得益于国货已具备同等甚至更优的竞争力。 本土企业的技术突破与品质提升,才是民族产业自信的核心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