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号,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采访当中表示,2026年中美元首之间有可能会见面4次。这句话看似轻飘飘,但如果成真的话,有可能是中美1979年建交以来,中美年度交往最多的一次,也是第1次双方元首在一年之内两次访问对方的国家。那么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 首先,这件事情的实现,有历史的巧合性,也有某种历史的宿命论。一方面,双方都邀请对方在明年进行国事访问。而另一方面,中美恰好在2026年成为了APEC和G20这两场重大国际活动的主办国。这种巧合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也的确是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的历史性机遇。 其次,从过去中美双方的交往史来看,中层和基层的交往比较密切,但从最高层级来看,频度其实是比较低的。 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可能觉得有点天方夜谭,毕竟在当下这个氛围里,一年见四次面,这个频率高得有点不真实。 但仔细琢磨一下,你会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甚至可以说,是历史进程推着两国关系走到了一个可能的新路口。 贝森特作为华尔街举足轻重的人物和政府核心人士,他的这番话更像是一种基于逻辑推演的“预言”,透露出一些美国战略圈内部的思考方向。 这个设想的实现,最大的一个支点,就是2026年那场“天作之合”般的国际会议安排。美国将主办APEC峰会,而中国则被广泛认为是G20峰会最有力的申办国。 这两大平台,本身就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领袖必须出席的年度盛会。这意味着,即便没有额外的安排,两国领导人在这一年里也至少有两次在多边场合碰面的机会。 这就为额外的双边会晤铺平了台阶,大大降低了单独安排一场峰会的政治成本和外交难度。 想象一下,与其大费周章地为一次会晤寻找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地点,不如利用自己主办主场的机会,顺理成章地邀请对方进行国事访问。这种“顺便”的操作,在外交上却显得顺理成章,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回望过去四十多年的中美交往史,高层互动总是带着一种“稀有品”的色彩。从“破冰之旅”到“乒乓外交”,每一次元首会晤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意义,需要漫长的铺垫和精心的策划。 这种低频次的互动,使得每一次会面都更像是一场仪式,成果往往是原则性的、框架性的。而中层官员、企业界、学术界的往来虽然频繁,却始终难以触及最核心的战略互信问题。 如果2026年的四次会晤能够成行,它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互动模式正在形成——从“仪式化”的会面转向“常态化”的沟通。这种转变的意义可能比会晤本身达成的任何具体协议都更为深远。 当然,推动这种转变的,不仅仅是会议日程的巧合,更是现实世界复杂性的倒逼。如今的全球性议题,无论是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还是人工智能的治理规则,亦或是全球供应链的韧性构建,都离不开中美这两个最大经济体的深度参与。 这些问题复杂且紧迫,不可能靠一次峰会、一份联合公报就一劳永逸地解决。它们需要的是持续、稳定、可预测的沟通管道,需要双方决策者能够随时拿起电话,或者在多边场合的间隙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年四次的会面,恰好为这种高强度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框架。 这种高频互动的背后,也潜藏着两国国内政治的考量。对于任何一位领导人而言,能够成功驾驭与美国这个最重要、也最复杂伙伴的关系,都是一份分量极重的政治遗产。 在2026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双方可能都有意愿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外交活动,来向国内和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领导力和管控复杂关系的能力。 国事访问的礼遇、峰会东道主的角色,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政治资产。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或许比任何外部压力都更能促使双方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然而,更多的对话机会,是否必然意味着更少的摩擦?更频繁的互动,会不会反而让彼此的分歧暴露得更加彻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会晤从“年度大事”变成“季度例会”,双方是否还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战略定力,去处理那些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这个由贝森特描绘出的2026年图景,更像是一个理想化的剧本,最终能否上演,还要看两国能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真正搭建起通往那个舞台的桥梁。 对于这个可能性,你又有什么看法呢?它会是新时代的序幕,还是仅仅是镜花水月的一场空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