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日航班十二条线停航,一些不听劝阻的旅日游客被滞留日本机场急的团团转,有些游客悔不当初不听劝…… 机场一夜没合眼,手机快刷冒烟了,有人拖着行李坐地上哭,有人围着柜台问了又问,但无论怎么闹,航班就是飞不了。 数百名中国游客被困在日本机场,急得团团转,最尴尬的是,这些人中不少是无视国家旅行预警、坚持出行的“勇士”,现在情况一变,他们才发现,原来国家那句“建议谨慎前往”,不是随口一说。 截至11月24日,中日航线取消率飙升到21.6%,其中天津飞大阪的航线取消了65%,南京到关西的也停了近六成。 这些数字不只是冷冰冰的统计,它背后是一个个背着包、拎着箱子的人,站在机场里发呆。 不少滞留旅客原本计划趁着年末打个“日式卡”,吃个拉面泡个温泉,拍些滤镜大片发朋友圈,可惜现实比滤镜更清晰:航班停了,酒店订了白订,签证在手却无处可去。 外交部领事司早在停航前就发布了旅行警示,提醒国人“非必要、非紧急,不要前往日本”。但部分游客抱着“应该不会出事吧”的心态照常出发,结果一头撞上了现实墙。 这次航线中断的导火索,并不是天气变了、机器坏了,而是政治风向突变。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公开场合发表了带有明显挑衅意味的涉台言论,引发中国方面强烈反应。 作为回应,中方迅速发出了旅行警示,航空公司也同步调整了运力安排,这种反应并非仓促应对,而是系统性行动的一个部分,既有外交层面的考量,也有对公民安全的保护。 但不少普通游客对这种宏观信号并不敏感。他们更关注机票是否打折、签证是否顺利、酒店是否能退,而忽略了国家发布预警背后其实是专业情报、风险评估和战略判断的集合。 国家看得是全局,个人却常常只盯住眼前优惠,这场突发的停航潮,也就成了一次“信息不对称”的教训。 这次滞留事件,其实也暴露出一个老问题:不少人对国际局势的认知还停留在“风景如画”的阶段。 “我都订好了,不去就亏了。”这是很多旅客的内心独白,但问题在于,国际局势变化从来不按旅游计划表走。 当国家层面已经发出风险信号,而个体却以为只是“多此一举”的提醒,最终吃亏的往往是后者。 “沉没成本”心理也是个难解的扣。很多人觉得机票钱都花了,签证也办了,不去等于白亏。但现实是,一旦政策变动,航线一停,这笔“省下的钱”立马变成了额外的住宿费、误工费和无处安放的焦虑。 而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是:在全球局势日趋复杂的今天,我们对地缘政治的敏感度还远远不够。 很多人会说,出国旅游是我的自由,国家凭什么劝我别去?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自由从来不是单向度的,你有选择出行的权利,但当这个选择可能影响到国家层面的安全判断时,它就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决定”。 尤其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一次跨境行为,其实都带着一定程度的政治意味,当国家利益需要被捍卫时,作为个体,最起码的责任是“别给国家添乱”。 更何况,国家发布预警,是出于对国民安全的保护,如果你不听,出事了,最后还得靠国家去兜底,去包机、去协调、去处理突发事件。 这种“既要自由又要托底”的逻辑,其实对国家资源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有人说,国家发出预警,不如直接禁止出行来得干脆,但问题是,政府不可能代替每一个人的决定,能做的是“提醒你”、而不是“替你决定”。 真正的成熟,是在听到了提醒之后,自己判断、自己承担。 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局势突变,但如果每一位公民都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提升对国际事件的敏感度,学会在自由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那么停航造成的短期不便,或许也能换来长期的安全。 中日航线的突然按下“暂停键”,是对所有人的一次提醒,出国,不只是背个包和护照那么简单,更需要带上判断力和对局势的敏感。 不是每一次出行都能“说走就走”,尤其在国际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听劝、看势、识变,比机票价格和攻略更重要。 机场可以重新开放,航线可以恢复,但意识上的滞后,才是真正的“误机”。 学会听懂国家的提醒,才是真正的“国际通”。 信息来源:12条中日航线,所有航班取消——澎湃新闻



风中阿灿
这些家伙也是笨,日本那么好,别回来呗,真要回来,从第三国转个鸡,有那么难吗?反正它们也不缺钱[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