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

顾议史实 2025-11-26 14:18:23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中国人?   他不是中国人,却一口一个“我们中国”;他没有中国血统,却把“报答中国”当作毕生使命。   熊德龙的身份挺复杂:印尼出生,荷兰混血,成长却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客家家庭,他的养父母是中国广东梅州人,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抚养长大。   客家人讲究“孝、义、信”,这套价值观,从小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他曾说:“是中国文化让我学会做人,是中国人教会我什么叫担当。”对他来说,中国不只是一片土地,更是一种精神归属,他把对养父母的感恩,升华成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连接。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他捐建的学校、医院、桥梁,都不是作秀,而是实打实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人说他“太浪漫”,可他偏偏用几十年的行动告诉大家:认同感,比血缘更牢靠。   熊德龙的商业起点,并不光鲜,他最早经营的是一个小小的海绵厂,连员工都请不起,只能自己干。   后来靠着“信誉第一”的原则,一步步做大,最终发展成横跨房地产、金融、传媒等领域的跨国集团。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事业靠信誉,朋友靠义气,家庭靠孝敬。”这三句话,正是典型的客家文化精髓。   他不是那种靠投机取巧发家的富商,而是靠扎实的经营和对人情世故的拿捏,赢得了信任和资源。   印尼《国际日报》对他的评价是“最懂华人文化的印尼企业家”,而他本人也从没忘记自己的根,他在印尼设立的每一个公司总部,办公室里都挂着一幅中国山水画。   这不仅是文化情结,更是身份认同。他用商业版图,画出了一幅现代版的“文化归属图”。   如果说捐款建桥是“看得见的贡献”,那熊德龙在舆论场的布局,就是一场“无声的战斗”。   他收购了印尼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并推动与《爪哇邮报》等主流媒体合作,一点点扩大“讲中国故事”的话语空间,在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话语权”重要性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下盘大棋”。   比如,2016年“南海仲裁案”闹得沸沸扬扬时,《国际日报》是印尼首家公开发表中国立场的主流媒体之一,这在当时引发不小争议,但熊德龙顶住压力,坚持“要让印尼人听到中国的声音”。   在国际舆论被西方主导的现实下,他用一张报纸打开了一扇窗,至少让外界看到,中国并不是“别人嘴里说的那个样子”。   熊德龙的捐款数字很惊人:6座大桥、几十所学校,累计捐资超4亿元,还资助了2000多名中国基层干部前往印尼培训交流。   但他的慈善方式,不是“撒钱式”的简单捐赠,而是“造血式”支持。他不只给钱,更注重帮人“站起来”,比如他捐建的学校都会配套教师培训和教材更新,而不是只盖一幢楼了事。   他的理念很简单:“我不是来施舍的,我是来帮你们一起成长的。”   他还被任命为“印尼—中国旅游亲善大使”,在两国之间穿针引线,推动文化交流。他的行程表里,参加最多的不是商业活动,而是各类中印文化节、语言推广、旅游推介会。   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经济回报”的事,他却乐此不疲。广东省授予他“友谊奖”,说他是“民间外交的桥梁”,这不是客套话,而是实打实的认可。   他用自己的资源、身份和影响力,把国家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具象的人与人的交流。这种“软连接”,往往比硬政策更能打动人心。   熊德龙的故事,说到底,是一个关于文化认同的故事,他没有中国血统,却比很多“根正苗红”的人更懂得感恩、更愿意付出。   他给我们提了个醒: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不是看护照颜色,而是看他愿意为谁做事、付出、站出来。   在全球化的今天,像熊德龙这样的人,正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活样本”。他用行动证明,中华文明的魅力,不只是在历史书里,也在每一个认同它、传承它的人身上。   他的故事,也许不会登上国际头条,但却在一个个真实的学校、一座座大桥、一次次跨国对话中,悄悄改变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这不是传奇,而是中国软实力最真实的模样。 信息来源:“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中国新闻网

0 阅读:0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