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在上海地铁里拍到这样一幕:几名外籍乘客坐在座位上,手里拿着馅饼吃得正欢,旁边还堆着行李箱。视频里能明显闻到一股咖喱味,整个车厢的空气都跟着“变味”了。拍摄者直接吐槽:“这满车厢的咖喱味,也太呛人了!”虽然视频没标具体时间,但有眼尖的网友根据车厢玻璃上的站名标识,推测是浦东机场附近的地铁站——毕竟带着行李箱,大概率是刚下飞机赶地铁的旅客。 这事儿一传开,上海地铁的回应很快跟上了。客服明确说:“地铁车厢里禁止饮食,这是明文规定,尤其带气味的食物更不行。”客服还解释,地铁里没有流动巡查的工作人员,遇到这种情况,要么找站台工作人员制止,要么直接打客服电话。地铁方面也表示,已经记录下视频内容,正在核实具体时间和地点,后续会加强管理。可网友们不买账——类似的场景,早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就说前阵子深圳地铁,也有外籍乘客在车厢里吃手抓饭,油渍蹭在座位上,气味飘得满车厢都是。当时地铁方的回应和上海差不多:规定禁止饮食,但巡查时没当场抓到,后续会加强。可“加强”说了这么多年,类似的事儿还是反复上演。这就让人忍不住琢磨:规则到底卡在哪儿了? 有人说,外籍乘客可能不懂中国地铁的规矩。但仔细想想,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上海地铁的禁止饮食标识贴得到处都是,车厢里、站台上,连广播都用中英文双语提醒。就算刚来中国,看标识、听广播也能明白。更关键的是,规则面前没有“特殊身份”——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国人,是吃馅饼还是手抓饭,进了地铁车厢就得守同一套规矩。要是总拿“不了解”当借口,规则的权威性从哪儿来? 更深层的问题,是咱们对公共空间的规则意识还太松懈。地铁是密闭空间,一个人吃东西,气味、垃圾会影响一整节车厢的人;一个人占座,可能就让老人孩子没地方坐。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像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素质。规则不是用来摆设的,它需要每个人主动遵守,也需要管理者把规则“落到实处”——比如增加巡查频次,或者对违规行为明确处罚措施。只有规则“长牙齿”,才能真正管住那些“没规矩”的手。 说到这儿,想起之前有网友分享的经历: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吃东西,主动提醒后对方立刻收了起来,还连声道歉。也有网友说,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因为怕“惹麻烦”选择默默忍受。其实,公共空间的舒适度,需要每个人“多管闲事”——遇到不守规矩的行为,勇敢提醒一句,可能就能让整个车厢更舒服;遇到管理漏洞,多提建议,也能推动规则更完善。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坐地铁时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选择提醒对方,还是默默忍受?你觉得地铁方还能做些什么,才能让规则真正“落地”?评论区聊聊呗——毕竟,公共空间的文明,得靠咱们每个人一起守护。 (案例来源:潇湘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