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张新建拍《闯关东》,他拿着200万请陈道明演朱开山,被直接拒绝了,随

君轩谈历史 2025-11-28 12:47:56

2008年,张新建拍《闯关东》,他拿着200万请陈道明演朱开山,被直接拒绝了,随后他找到李幼斌,但也被拒绝了:我现在轻易不敢接东北的戏。 张新建当时确实有点犯难,两大实力派演员接连拒绝,这部筹备三年的大戏差点就卡在了选角环节。 陈道明那边是真抽不开身,2007年他正在拍《梅兰芳》和《最后的99天》,两部戏的拍摄周期撞得死死的,根本腾不出档期。 当时200万的片酬在圈内不算低,但对陈道明这种级别的演员来说,剧本和档期往往比片酬更重要。 无奈之下,张新建想起了老朋友孔笙。 孔笙一句话点醒了他,说李幼斌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亮剑》里的李云龙那么出彩。 可谁知道李幼斌一听是东北的戏,头摇得像拨浪鼓。 原来《亮剑》在黑龙江雪乡拍摄时,零下30度的天气把他冻怕了,手指冻伤的后遗症到现在还时不时发作,摄影机被狂风吹倒的场景更是让他记忆犹新。 张新建没放弃,他让助理把剧本送到李幼斌家里,特意嘱咐一定要仔细看看。 本来想亲自上门拜访,但后来发现让演员安静看剧本可能效果更好。 李幼斌一开始没太在意,随手把剧本扔在了沙发上,倒是他妻子史兰芽先翻了起来。 史兰芽也是个老演员,看完几集就跟李幼斌说,这个朱开山比李云龙更有层次,值得好好琢磨。 李幼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读了剧本,越读越入迷。 朱开山这个角色确实不简单,从淘金到种田再到经商,三段人生写得有血有肉,既有山东人的耿直,又有东北人的豪爽。 编剧高满堂为了写好这个人物,采访了三百多个闯关东的后人,光是剧本就打磨了三年。 李幼斌后来在采访里说,朱开山身上那种亦正亦邪的复杂性,是他从艺以来少见的好角色。 如此看来,环境的顾虑终究抵不过好角色的吸引力。 李幼斌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戏,但提了个条件,希望剧组能做好防寒措施。 张新建二话不说,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一批保暖设备,还请了东北的民俗专家来现场指导。 李幼斌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提前一个月就去吉林通化体验生活,跟着当地老乡学方言、干农活,把自己晒得黝黑。 拍摄过程比想象中还要艰苦,2008年冬天东北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暴雪,剧组搭建的朱家大院三次被积雪压塌。 有一次拍外景,李幼斌刚说完台词,就被一阵狂风吹得差点摔倒,手里的烟袋锅子都飞了出去。 尽管如此,整个剧组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想把这部戏拍好。 很显然,这份坚持没有白费。 《闯关东》播出后收视率一路走高,最高的时候达到了10.9%,拿遍了金鹰奖、飞天奖等几乎所有电视剧大奖。 李幼斌饰演的朱开山成了家喻户晓的角色,观众都说他把这个山东汉子演活了。 这部戏不仅成就了李幼斌,也让张新建和孔笙的名声大噪,为后来山影集团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回过头看,要是当初陈道明没拒绝,或者李幼斌没克服心理障碍,我们可能就看不到这么经典的《闯关东》了。 有时候一部好作品的诞生就是这么奇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朱开山这个角色就像为李幼斌量身定做的一样,他的隐忍和爆发,他的善良和狠辣,都让人印象深刻。 毫无疑问,《闯关东》的成功不是偶然。 编剧的匠心,导演的坚持,演员的投入,缺一不可。 现在很多电视剧追求快节奏、高流量,却忽略了剧本这个根本。 看看《闯关东》就知道,只有用心打磨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李幼斌后来在采访里说,朱开山是让他最“疼”的角色,身体上的冻伤疼,心里的共鸣更疼,这种疼或许就是好演员和好角色之间最真实的连接。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君轩谈历史

君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