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年纪大了,看电影、听音乐的感觉也变了?

数码听的老蜗牛 2024-02-20 02:36:49

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村口大爷大妈一坐就是一天,没人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但是我发现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秘密,也就是小年轻和中老年人对电影、音乐喜好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作为大众娱乐方式,使用现代电声技术看电影、听音乐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是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理解却大不相同。

同一部电影有的人是用手机快进看完的;而有的人是在影院里逐帧回放,看得泪流满面。

音乐也是一样,有人厌烦(尤其广场舞音乐),有人无感,有人喜欢,更有人为之痴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深深地痴迷着音乐,乃至成为发烧友呢?

欣赏音乐,需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同样一段乐曲,有些人听得一会儿幸福欣喜,一会儿黯然神伤,而其他人毫无反应,甚至感觉这是噪音(就像郭德纲说的,有人听小提琴奏鸣曲感觉像在锯桌腿……)。

我觉得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每个人的想象力不同。

和绘画,乃至很多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音乐的品鉴和欣赏需要你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梁祝》协奏曲响起来,旋律时而欢快时而哀伤,眼前仿佛出现两只蝴蝶在烂漫山花中翩翩起舞,缠绵悱恻,到最终的婉转悲啼……说白了就是听见音乐,脑子里就有画面了,在文学上叫做“通感”。

如果你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度共情能力,就很难欣赏和享受这首曲子的魅力。

有人会说老蜗牛你扯淡,我没有想象力,但是也超级喜欢音乐,特别是那些节奏感强的DJ,非常high啊。

其实不冲突,我说的爱音乐主要意思是对音乐的领悟和品味,就像红酒和啤酒,都有人喜欢,冰镇扎啤喝起来清凉爽口,喝完脸红脖子粗;陈年红酒品起来余韵无穷,喝完了唇齿留香。真正的好酒,还是需要“品”的。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就是人生阅历。

平时生活中你会发现,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喜欢的音乐风格完全不一样,年轻人可能更喜欢上面提到的比较动感,节奏感强的曲子,或者情情爱爱,你让他听音乐,大多小年轻都很难在两小时的音乐会里感受到乐趣(除非小时候经常看《猫和老鼠》);而中年人大多喜欢老歌,悠扬的人声,乃至大编制的纯音乐。

年纪大,也就意味着人生阅历会更丰富,也就有更多的共鸣点。比如你听到《夏天的风》,可能思绪瞬间回到少年时代,过往的一幕幕在眼前回放,而这都是你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而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小朋友是很难感受到的,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不会感觉健康有多宝贵。

品味电影,同样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

相比音乐,电影更容易直接引起强烈共鸣。《我的少女时代》、《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会直接贴脸展示你的青春记忆。

共鸣

就像房间驻波一样,当影片内容和你的人生经历高度相似或临近的时候,波会叠加,产生强烈共振(共鸣),所以看同样一场电影,有些人看得泪流满面,而其他人却感觉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再比如影片《当幸福来敲门》,讲述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艰难地承担着单亲父亲的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的故事。

落魄、迷茫、带娃、奋斗、成功,这些关键词谁没经历过呢?它们就像一串钥匙,打开决堤的泪海。

北漂会想起曾经住在逼仄阴暗的合租屋,工作四处碰壁,未来黯淡无光的那段日子。当我们泪流满面地看完一部电影之后,也已经接受洗礼一般地欣赏了导演的杰作,因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更能与影片产生共鸣,产生更深刻的热爱。

电影的类型和主题有很多,同样一部影片,你经历的越多,看到的也就越多,领悟的也越多。

曾经我只喜欢看《变形金刚》、《碟中谍》、《复仇者联盟》这种片子,前段时间出差路上无聊,重温了一遍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忽然发现也挺有意思的。

你觉得呢?

0 阅读:0

数码听的老蜗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