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争议“热词”,是指近几天,朋友们在本人文章后留言讨论分歧较大的话题,包括:谷神不死、用之不勤、反者道之用、不贵其师与不爱其资,以及老生常谈的“无为”等。
“谷神”不是“神”,“用之不勤”不是用之不尽
“谷神”与“不勤”出自第五章。一说到神,必然联想到乱离怪神之“神”,所以,喜欢训诂的学者就把这个“神”训释为“神灵”之类,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他们所理解的《道德经》的神秘性、神奇性,似乎这才是中国神秘文化的特色。
然而,老子思想不是神秘文化,老子思想也与“神”无关,以鬼神文化训释老子之“神”,是宗教神秘化《道德经》,误己误人。
第一章的“谷神不死”,跟上一章的“虚而不屈”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都是虚空而因应无穷之意。谷,以山谷之虚空而喻道。神,因应无穷,变化莫测。牝,雌性牲畜动物。
在“牝”字前面加一“玄”字,就成了比喻,即“道”的这种生生不息的功能就像雌性牲畜动物。
但需注意:老子以形而下的“实物”来比喻形而上的“道”,意在把人们从周知的现象或经验,引向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的未知事物上去,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若在喻体上下功夫,着眼于喻体的有限,必将忽视了本体的无穷。
所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即是:谷神(大道)因应无穷,万物因此生生不息,这就是玄冥的大道属性。
“不勤”。“不勤”就是无需劳碌。老子选用“谷神”喻道,是因为“谷神”能说明大道的虚空属性。但多数人对“用之不勤”的理解是“道的作用无穷无尽”,看似清晰明白,实则似是而非。
还有不少朋友纠结于帛书本的“浴神不死”、“用之不堇”,汉简本的“用之不墐”,在训诂上刻意求新、求异,过度训诂,虽强为之说,但终难免迂曲艰涩。
申明一下,本人一直使用帛书甲本,但绝不拘泥于帛甲本。
“用之不勤”是圣人“不为而成”的结果与优势,即“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圣人的“无为”不干预,成就了天下百姓、各行各业八仙过海的“无不为”,其结果是当然是圣人与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和洽。
“道”的作用的确是无穷无尽的,因为它是“恒在不易”的,是“谷神不死”的,但是把“用之不勤”理解为“他的作用无穷无尽”,在语法上就说不过去,更别说在章旨上了。
本章前面说“绵绵若存”是对道的存在状态与情形的描述:若无实有,绵绵不绝。接着是说奉行它无需辛勤劳碌,跟五十二章的“终身不勤”是一样的表达。
在《正统道藏》和《中华道藏》上,搜索对“谷神不死”注文中“无穷”“无尽”之类的关键词,找不到一家。而当代人包括百度百科等,别开生面,异想天开,却都有“无穷无尽”之意,实不足为凭。
“反者道之动”:道无处不在,它不会在空间做循环往复的周行运动
出自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把这两句话简化后,就是“反动”,就是“弱用”,“反动”是指与所谓的“常规”不合,比如人类追求高、贵、有,而道却以下为基、以贱为本、以无为用。这就是“反”,道与物反。
弱者道之用,意蕴与“反动”一样,道虚无柔弱,正是道的妙用,是天下有用之本。
朋友们受25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影响,以为“道”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特性。实则大谬不然。
第一,传本有此话,但“周行”也不是周而复始之意。周,周到,无所不到,老子说“道泛呵,其可左右”即此意。庄子则用“周遍咸”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抽象的食物达致就这样:“周遍咸”。
事实上,河上公,王弼、成玄英以来的注家,包括当代名家林语堂、南怀瑾、傅佩荣、王德峰等,都是以“无所不在”来解读“周行不殆”的。
而有些学者,比如钱钟书、陈鼓应、徐志钧等人,因为他们受“易道”影响至深,所以释文中就有了“循环运行、生生不息”之类的表达。
第二,帛书甲本、乙本、楚简本都没有“周行而不殆”这句话,绝非偶然。
以我观之,解释“反者道之动”,把陆希声的“以反为动”与王弼的“为治者务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务欲还反无为”结合起来理解,就是对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最好解释。
“善者”与“师资”:善者就是善为道者,贵师就是好为人师
我的头条号朋友,无论如何交流,我们的而观点都没法统一,我们各自发表文章展开讨论,总是各执一偏,各是其是,而非其非。我们都说对方顽固。
但是我还是认为,所谓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就是不要贵师,不要爱资。因为“贵师”就意味着以师自居;“爱资”就意味着以所谓的“不善人”为自我展示才能的资本。
这也是“反者道之动”在社会实践上的应用,世人总喜欢把能者当作能者的老师,把不能者当作能者得以展现其能的资本,这不是强行分割人群,树立对立面吗?如此,又怎能有起“善救人、救物”的担当?
以“善者”区别“不善者”,以“不善者”标榜“善者”,就是“尚贤”,就是抹杀物性。
不少朋友以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例,说明人是有谦虚好学品行的。孔子说的也不错,那是孔子对弟子见贤思齐的警醒。
而老子是就圣人“善救人”的角度来论述“善不善”的,意在强调人各有所长,没有所谓的“善人”不善人“之别。
河上公对“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的解释是:独无辅也,无所使也,即不树对立面。
成玄英、唐玄宗皆有“师资两忘”之说,都有圣凡为一不分,善不善为一不分的意思。玄宗并云:贵师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无所贵;爱资为存教相,故不爱资。
即使是大儒,苏辙也没有以自我警醒的“三人行”为例来解读“师资”。他说:“圣人无心于教,故不爱其资;天下无心于学,故不贵其师。
所以,老子最后强调说:不要以所谓的能者为师,不要以所谓的不能者为资本,以及之长标天下之人,则自己堪为天下人之师长;以己所长看天下之人,则天下之人都是我值得炫耀的资本。
(在这一点上)即使是聪明人也难免犯糊涂。这是精微而重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