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也有乱讲的时候——从南怀瑾对“攘臂而扔之”的解释说起
南怀瑾先生不是圣人,即便是孔圣人,他也有短板,正像季羡林先生说的那样:说到性与天命“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就不高兴发表意见
问道化鸣的文章
南怀瑾先生不是圣人,即便是孔圣人,他也有短板,正像季羡林先生说的那样:说到性与天命“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就不高兴发表意见
大师们以“变通”和“中庸”来理解老子思想,都是削足适履“不敢为天下先”是道家圣人的“三宝之一”,“敢”与“不敢”,是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之道就是柏拉图的“存在本身”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三个哲学家是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
季羡林先生和饶宗颐先生是当代中国会通东西的文化大师,且研究领域相近,在年辈、资望、才学、成就等方面都不相上下,又互相推重
世人皆知《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但往往忽视它是“有物混成”之物的字号,字号背后还有个“强为之名”的“大”,这种情形
孔子晚年喜易,但极力撇清与巫史占筮的关系一方面,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及其关系很模糊,至今仍在激烈探讨中,文献记载多有附
朋友写了篇文章,认为王弼的《老子注》误导世人2000年。读完此文,很遗憾,多事“晚成”朋友不能跳出“玄学”来审视王弼的
《道德经》中有180个左右的“其”字,有一些是作为疑问、祈使、假设、副词、虚词等使用的,但这些用法通常不会影响对老子思想
《老子》中,“明”字出现十多处,有的是口语中“明白”;有的是智谋伪诈之意,与“愚(朴)”相对;有的则指代真常妙道。其义虽
“悟道”是一个漫长的否定之否定过程“道生一”三个字中,不仅“道”和“一”歧义多生,就连“生”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姑
《老子》“将欲翕之”章,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历代不乏“权诈论”者,尤以宋明理学最猛,程颐说老子“若言‘与之’乃意在‘取
严格来说,老子的道跟阴阳没有关系。把阴阳观与老子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受到了“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结果。《易传》是“阴阳”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伯夷叔齐为名节而死,柳下跖为利而死,“必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这是唐代道家重玄派人物的反问: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如果要问《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道”。这个回答可说也对,也可说不对。因为老子论“道”只是
老子说:“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
“无知无欲”是什么意思?“无知无欲”只在第二章出现过一次,原文是“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由老子“出关”的故事演化出来的文化符号只要说到《周易》,就会想到阴阳,想到老子、孔子,想到《易传·象传》中的“天行健,君
“上善若水”是老子名言,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成语,虽然他不一定读过《道德经》。但可能有八成的人会认为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就
《道德经》44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很显然,这样的反问就是直接答案: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再生,名利(货)是后天之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