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通过皮肤感受冷暖,当皮肤温度是33℃时,刚好能感受到寒冷。
在30℃的空气中,你的皮肤温度是35.49℃,所以你会觉得热。
而在30℃的水中,你的皮肤温度是30.39℃。你不仅会觉得冷,而且比在空气中冷很多。
人体核心温度,主要由大脑、肌肉,以及内脏产生。尤其是在静息状态下,内脏产生的热量最多,达到56%,又以肝脏为最。
◀ 人体对温度的感受 ▶
人体核心部位的热量,从内到外传递到外,会形成温度梯度。所以皮肤温度,会介于环境和核心温度之间。
而人体的温度感受器,正是位于皮肤中,靠近表皮的位置:
当皮肤温度低于13℃,超过50℃时,人体以痛觉为主;
在33~46℃的范围内,只有温觉;
温度低于33℃时,冷觉感受器被激活,同时感受温觉和冷觉。
当人在室内无风,处于静息状态时,机械功为零,所有的新陈代谢能量,全部转化成热量释放出去:
M 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总热功率, Qres 是呼吸总散热功率,Qsk 是皮肤总散热功率。
◀ 人体热功率 ▶
直立状态下,人体新陈代谢率为65−70W/m^2[1]。
根据许文生氏公式:
S(m^2)=0.0061×h(cm)+0.0128×m(kg)−0.1529
可得,170cm,60kg的人类表面积为: 1.65m^2。
我们再乘以代谢功率,就得到了静立状态下,人体新陈代谢总功率:
M=70×1.65×1.15=133W
也就比一个100W的灯泡功率高那么一点点。
◀ 呼吸散热 ▶
呼吸散热包括呼吸蒸发散热,直接呼出和吸入的热量差值。
由于呼吸散热的值相对不高,且这不是本篇讨论的重点,不做深入讨论。
我直接给出呼吸散热的计算结果:
Qres=0.03336M
也就是说,在30℃环境下,通过呼吸散掉的热量为新陈代谢总功率的3.336%,差不多正好是1/30,不到5W,能点亮一盏小台灯。
剩下的29/30的热量,都是通过皮肤散发的:
Qsk=128.56W
皮肤散热,包括三个部分:
人体辐射散热
空气对流散热
汗液蒸发散热
空气对流
◀ 热辐射 ▶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物体对外的辐射通量(单位面积对外的辐射功率)为:
j∗=εδΤ4
ε 为辐射系数,人体约为0.97
δ 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量,取值 5.67×10−8W/m2·K4
Τ 为热力学温度
人体损失的辐射热功率,等于向外热辐射减去接受到的热辐射,即:
Ts 为皮肤温度, Ta 为空气温度,A 为人体表面积。(下同)
◀ 空气对流散热 ▶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物体表面的对流换热为:
h 为空气对人体的自然对流系数,有经验公式[2]:
也即:
◀ 蒸发散热 ▶
30℃静息状态下,一般不会出现汗液流下的情况,皮肤上的汗液总是能蒸发,那么:
皮肤蒸发热功率: Qsw=SWr
r 为水在30℃的汽化潜热, 2426.7 kJ/kg;SW为皮肤出汗速率。
有经验公式[3]:
此处 ts 是皮肤的摄氏温度。
带入数据,得:
Qsw=678.2933ts−678.29
◆考虑整个人体的皮肤散热平衡,有:
带入空气温度,于是得到体表温度为:
308.64K,也即35.49℃。
这个温度高出体表舒适温度2.5℃左右,所以人体会感到热。
当人泡在30℃洗澡水中时,有同样的热平衡,只不过水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比空气大得多,甚至能超过100倍。
水的自然对流系数为:200 ~1000W/m^2·k。
它的大小主要受水的流速影响,在人体静息状态下,我们可以取值200W/m^2·k。
在低于33℃的水温中,人体几乎不发汗,汗液带来的热量流失忽略不计。
那么,此时的热平衡有:
易得,人体在水中的皮肤温度为:
303.54K,也即30.39℃。
这个温度,十分接近水体的温度,比33℃这个人体产生冷觉的温度低了2.61℃。
最后我们得到这样的结果:
人在30℃的空气中,比起在水中,皮肤温度低了:
35.49-30.39=5.1℃
如此大的温度差,对于人体来说,是相当明显的。
PS:以上计算结果不随人体表面积变化而变化,小孩同样适用。但由于每个人新陈代谢功率以及肥胖的差异,具体到每个人的体表温度,会有细微差异。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影响人体温度的因素除了环境温度外,还有衣物隔热、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太阳照射(其它热源)等等。
当吹大风,形成强制对流,空气对流系数可高达100W/m^2·k。
足以让皮肤温度低至31℃,让人感受到冷。
我们不难发现,哪怕吹大风也依旧没有水中冷。
所以,要「30℃洗澡水有点凉,30℃的气温却很热」的问题成立,需要限定条件。
例如:室内、无额外热辐射、无额外空气流动、皮肤裸露、空气湿度50%(人体平均舒适湿度)。
参考^魏润柏. 人体与环境热交换计算方法[J]. 人类工效学, 1995, 001(002):39-42.
^王艳, 王艳, 龙恩深,等. 人体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理论研究[C].全国通风技术学术年会. 中国建筑学会, 2015.
^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及其在人体舒适度预报中的应用[J]. 大气科学学报, 2001, 24(3):384-39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