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义范畴如何发展?又有怎么样的观念与思想呢?

杨主任精选 2023-12-30 20:08:40

人类的思想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理解和表达的方式。而观念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思想流派和哲学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秦义范畴,在后来的中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殷周时期义观念的生成

在殷周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逐渐深化,思想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和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义观念。

在商代时期,人们首先提出的是“我”的概念。

人们把自我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开始意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的提出,为后来义观念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人们还提出“义”和“宜”的概念。认为,“义”是指人们应该做的事情,“宜”则是指合乎规矩的事情。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人们认为,“义”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一种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在西周时期,人们开始提出了“义与威仪”和“义与德”的概念。认为,“威仪”是指国家的威严和仪式,而“义”则是指道德准则,而“德”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一种应该追求的精神境界。

在西周时期,人们还开始将义观念与西周王权联系起来。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美德的人,也应该以这种高尚品德来治国,而且君主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准则,才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殷周时期,义观念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同时,义也是一种政治思想,被用来指导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因此,义观念不仅具有道德和伦理方面的含义,还具有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含义。

因此,义观念的生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殷周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正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他们的观念和概念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变革,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义观念体系。

这个义观念体系,在后来的历史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春秋时期义观念核心地位之确立

义观念在春秋时期逐渐成为社会行为的价值尺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礼、利、德等方面起到了统摄作用。

具体来说:义以出礼,即在礼仪规范之上强调了道德行为的准则;义以生利,即通过道德的准则来达到实现个人利益的目的;允义明德,即在遵循义的原则的同时,注重发扬德行,这也是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义成为了社会行为的重要价值尺度,并且有着具体的标准,例如忠、孝、信、仁等;而宜则更多是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例如宜往则往,宜来则来等。

同时,义的作用也有一定的限度,即在某些情境下,义也需要与权力和利益相互平衡。

在春秋时期,义观念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表现。

比如:在民神关系中,义成为了维护天地神明秩序的重要纽带。在诸侯关系中,义成为了维系君臣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在诸侯国内政治关系中,义则成为了维系各国关系的重要纽带;在人际关系中,义则成为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

而春秋时期义观念凸显的历史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义观念是维系春秋社会不可或缺的观念纽带,也是防止权力滥用和继续道德沦丧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变化不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导致了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人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来维系社会稳定和秩序,而义观念就成为了这种价值观念。

三、孔子义思想的产生

孔子义思想产生的背景是先秦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中国哲学思想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在不断地和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一系列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

孔子义思想的成立是一个相对较晚的历史事件。

在汉代,儒家思想开始发扬光大,成为主流思想。汉代儒家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董仲舒,提出了“孔子义”的概念,强调了孔子思想中的“义”这一重要因素。

他认为,孔子所讲的“礼”、“仁”等概念,都是在“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董仲舒的观点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孔子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

孔子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而道德的核心是“义”。

因此,他强调政治必须以礼治国,并主张通过制定礼仪法度来规范社会行为。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君子行义,小人行利”的观点,认为君子应该以行义为荣,而小人只关心个人的利益。

而且,孔子主张在处世时,要具有一种权变为义的态度。

认为要在实际情况下灵活变通,将变通的方法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义”。他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不同的情况时,要坚持道义,同时要保持灵活变通的心态。

另外,孔子认为,宗教的核心是“仁爱”,而仁爱的实践就是“务民之义”。他主张“以民为本”,强调统治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为民众谋取福利。

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

然后,孔子认为,“义”是一种理性原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普遍准则。他主张在行为和决策时,要以“义”为准则,坚持理性原则,追求普遍的公正和公平。

再然后,孔子主张“君子”应该在行为上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以达到“仁”的境界。在他看来,“仁”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大爱,是一种全人类都应该具备的美德。

孔子的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

除了上述,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他将“义”作为一种普遍准则,贯穿于政治、道德、宗教等各个方面,而且,义是一种理性原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大爱。

四、战国时期义观念的下移

在战国时期,士人的地位逐渐上升,他们逐渐成为了社会上的精英阶层。

同时,士人们对于义的关注也逐渐加深,他们将“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修养目标,并将其作为社会道德准则,体现了士人对于义的高度重视。

其中,侠义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道德观念,主张尊重正义,追求公平和公正。这一观念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信念,也是义观念下移的一个重要表现。

而私义是指个人追求利益和权力的行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正义和公正的道德标准。

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私义之风逐渐盛行,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力,而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相对减少。

而义观念下移的历史原因,也各种各样:

首先是宗法的持续下沉及社会化扩展。

在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衰落,社会化程度逐渐扩大。这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原有的道德规范逐渐失去了约束力,而义观念则成为了新的约束力和道德准则。

还有新兴社会群体的现实需要。

战国时期,商业和手工业逐渐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这些新兴社会群体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而义观念则成为了他们的主要道德准则。

当然,义观念下移的历史影响。因为它从上层社会向下渗透,成为了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中的普遍价值观念,推动了中国古代道德观念的发展。

同时,义观念下移也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促进了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变革和进步。

此外,义观念下移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义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 阅读:13

杨主任精选

简介:带你了解不一样的绿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