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黄河,作为华夏民族的两条母亲河,是我国历史的两个重要图腾,代表着我国的过去、今生和未来,黄河孕育出了炎黄文明,在中原形成了传承至今的文明。虽然在古代,长江流域没有经过治理,先民们也不具备对抗长江附近自然环境的实力,所以长江流域除了巴蜀地区之外,没有黄河所诞生出来的文明那么璀璨,最著名的也就是良渚文化了。
长江和黄河,分别居于我国的南北两方,不仅仅代表着我国古代两种生活方式,更是代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进程,因为秦岭淮河的天然地理界限,让南北两方的物产、地理环境、地形、自然气候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在古代,长江流域代表的南方,与黄河流域所代表的北方,无论从发展和起步速度,还是发展的方向都很是不同,北方因为地理原因,土地虽然不如南方肥沃,但是自然环境更适合开发和征服,再加上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所以在早期文明的发展是远优于南方,在很多时候,中原文明称南方为蛮族。
南北方作物差异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气候变化下的沧海桑田,人们有能力开发和改造南方肥沃的土地,物产丰饶且景色娟秀的南方迅速得到了发展,再加上几次王朝更迭和少数民族入侵,南方从经济文化到社会形态都全面超越了北方,直到今天,南方的实力仍然远在北方之上。
而南方的崛起,自然也就预示着中国北方走向了衰落。而长期作为华夏文明中心的北方,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这就是几百上千年历史所绘制的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史诗。说起来,中国北方的衰落历史可以追溯到多个时期。在唐宋以前,中国北方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南宋开始,中国北方逐渐失去了其地位和影响力。
南方第一次有效开发,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从南京附近,到九江和江汉平原,建了很多座重要城池,同时还扫荡了区域内部的很多少数民族,算是给南方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中原士族大举为了躲避战祸白衣渡江,给南方带来了大量文化。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之后一直是南北对立,南方从东晋一直延续到宋齐梁陈,形成了独特的浮华文明。隋朝统一后,隋炀帝大举开发江南,正是此举,开启了南方发展的快车道。唐朝时,南方地区发展迅速,虽然还不及北方,但是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丰富经济文化。
白衣渡江
后来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等原因,北方地区逐渐失去了对中央政府的控制。这些动荡导致北方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结构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北方地区的经济逐渐下滑。同时,南方地区则因为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而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中心。
到了宋朝时期,中国北方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进一步恶化。主要是由于外族入侵和战争的影响,特别是契丹和女真的南下,对北方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北方沉沦的同时,南宋可没闲着,大举开发江南。正是在两宋之间,南方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也进一步下降。
如果说唐朝、北宋时期南北并驾齐驱,那中国南方正式超越北方,就是从南宋时期开始的,正是因为宋氏南迁,大举开发江南,才有了延续千年经济腾飞的盛举。而北方就一路衰退下去,再加上黄河频繁改道,给北方百姓增添了无数灾难。
到了明朝时期,中国北方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有所改善。然而,随着清朝时期的到来,北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又再次下滑。特别是在清朝晚期,由于列强入侵和战争的影响,北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些动荡导致北方地区的经济逐渐下滑,同时也使北方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结构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直到清朝灭亡之后,东北建立了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再加上新中国建立之后,苏联援助的项目大多集中在北方,这使得北方成为了我国工业中心,经济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再加上煤铁和石油资源的开发,北方经济在新中国初期,创造了国家一多半的经济产值。
北方荒漠化
然而,随着计划经时代退出历史的舞台,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时期,中国北方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也面临着挑战。尽管北方地区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中仍然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北方地区的经济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影响,北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北方衰落的历史原因。
1、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
华夏从上三代一直发展到现代,数千年历史的背后,是沧海桑田和物转星移,气候和地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远古时期,地球气候相对于现代要温和很多,当时在中原地区还有热带象群等出没,所以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类似于今天江淮一带的气候特征,而南方过分湿热,再加上蚊虫猛兽遍布,并不适合先民们安居乐业。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气候开始周期性下降,气候变迁之下,北方降水严重减少,造成北方土地便开始大量减产,而人们也开始追求更加适合生存和耕作的土地,继续繁衍和创造,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开始不断南迁。然而南迁的并不仅仅是农耕百姓,还有北方的少数民族,随着气候转寒冷,特别是在小冰期,草原干枯,牛羊成群受灾,游牧民族失去了生存的物资需要挣扎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拿起手中的武器,在部落首领的号召下,南下,去劫掠,去求得一线生机。
然后每逢草原大灾之年,就是中原北部地区遭受兵戈灾难的重点时间段,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掠夺,大多数时候,都会给中原地区造成巨大的损害,也导致了中原文明的发展,有多个断层的时代。譬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导致华夏南北割裂两三百年,北方很多文明比较落后的民族,马踏中原对先进的华夏文明本就是一种巨大的破坏,比如五胡乱华期间的羯族所建立的后赵政权,几乎给当时的北方汉人造成了灭顶之灾。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两宋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民族的南下,还有就是明末时期,女真和蒙古人的南下。
南方鱼米之乡
气候的变迁势必会带来地理环境的变迁,在上古时期,长江流域遍布着众多大型湖泊和沼泽地,比如几乎囊括了整个江汉平原的云梦泽,还有长江下游涵盖了赣北和皖西大片土地的彭蠡泽。大江大河大湖之间,并不适合农耕文明的开展,所以战国时期的楚国,主要开垦在大别山北麓地区。
但是随着气候变迁,长江中下游的大湖和沼泽相继淤积,经过千年演化,形成了极为富饶的江汉平原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也给了很多中原人南迁的上佳去处,从东晋时期开始,荆州所在的江汉平原渐渐成为了富饶的粮仓,南阳、襄阳、荆州、江夏成为了人口稠密的宝地。到了唐宋时期,江南和江西得到了大范围开发,富饶程度已经可以比肩中原最核心的区域了。
古代南方大江大湖
2、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的飞速发展
生产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前文提到过,南方气候湿润,土地本就比北方肥沃,再加上物产更加丰饶,很多地区可以实现两季甚至三季作物,耕种粮食对比北方来说无论是产量还是物种来说,都要优越很多。
南方在先秦时代只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所以被中原先民嫌弃,主要是当时的生产技术无法战胜南方的气候和环境,也没有掌握在水田中大规模耕种的生产资料,还有就是没有能力在南方的大江大湖,还有密林群山中修建道路和基础建设工程。所以才放着南方肥沃的土地不种,而集中在山河四省。
而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南方被一代代先民开发出来,成为了适合人类生存的沃土,而北方的人才开始大量南迁,一方面既是加强了南方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势必会造成北方走向衰落。
北方城市衰落
3、经济体质的改变
北方其实并不是所有时间段都在衰落,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因为北方邻近苏联,所以大量的苏联援助项目都落户在北方,特别是在东北地区,任何一个大城市,几乎都有几个重点项目。那时候东北和京津冀都是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北方大型国企的工人享受着最好的福利待遇,在当时是全国人都羡慕的好地方。
但是,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太平洋季风一样,从东南沿海登陆,率先滋润了整个南方的经济。南方的轻工业、制造业和现代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很快就成为了全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而北方国企改革困难重重,在计划经济时代落幕后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经济,大批大型工厂破产,职工下岗潮席卷北方地区,自此之后,北方一步步走向衰落,到现在彻底被南方甩开。这么说吧,2022年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只剩下北京了,排名前二十的也只有五个城市上榜,而排名第二十位的济南掉出前二十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比如此强烈,北方的衰落,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中国北方的衰落历史可以追溯到多个时期。尽管在某些时期北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来说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已经逐渐下降。为了实现北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创新和活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北方地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