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航空鱼雷已经得到普及,但当时主要采用低空投放技术,这样可以保证鱼雷的入水姿态稳定,缺点是轰炸机会在军舰的防空火力面前暴露更久,那些速射高炮尤其危险。在30年代初期,意大利普罗斯佩罗·弗雷提出研制一种可从常规轰炸高度投放的鱼雷的想法,这便是Motabomba FFF鱼雷,FFF分别代表3位早期设计师:普罗斯佩罗·弗雷、迪斯纳托雷·费尔帕和阿梅迪奥·菲奥雷。
FFF是一种“胖墩墩”的鱼雷,乍一看还像是普通的航空炸弹,弹体直径500毫米,长度只有2.6米,鱼雷全重350千克,其中弹头部分重120千克。可以看出该鱼雷虽然弹体直径较大,但威力其实并不大,和轻型鱼雷一个级别,用它攻击战列舰这种重甲目标其实比较吃力。
为了满足高空投放,FFF鱼雷采用了降落伞制动,降落伞放在弹体内,鱼雷可以在4、5000米的高度投放,降落伞自动打开,原型中将降落伞绳连接在鱼雷中段,生产型改为连接在鱼雷尾部,它可以把鱼雷下坠速度降低到100米/秒。鱼雷采用电机推动,用蓄电池供电,鱼雷入水1米深后即可启动电机开始航行,它的初始航速13.5节,续航时间约30分钟,航速会不断地衰减。
高空投放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稳定鱼雷航向,如果采用直航鱼雷设计,稍有偏差可能就错开目标很远距离,当时情况下这是一个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设计团队放弃了直航设计。FFF鱼雷有2种航行模式,一种是Z字形航行,顾名思义在它入水后以Z字形航行,还有一种是螺旋航行,鱼雷入水后围绕落水点以螺旋路径向外航行,走出盘式蚊香般的轨迹。
这两种方案在面对高速移动目标时精度稍欠,但在应对低速或静止目标时非常有效,试想一下把它丢进港口或商船船队中间,几枚甚至更多鱼雷开始“画圈圈”、“蛇形走位”,以前学的那些躲鱼雷操作仿佛都没用了,剩下的都交给运气吧。FFF鱼雷带有自毁程序,入水启动电机时即进入倒计时,战斗部70分钟内没有工作就会引爆自毁。
FFF鱼雷在1936年建造了测试原型,1938年开始服役,意军订购了500枚,后来意大利人带着FFF鱼雷到德国试验场做展示,德军被它的性能征服,随即提出了2000枚鱼雷的大订单。其实FFF鱼雷的尺寸不算大,很多轰炸机都可以挂载多枚,但意大利面临地中海,需要使用大航程飞机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他们使用SM.82三引擎重型轰炸机挂载,它的机腹弹仓内可以最多挂载6枚FFF鱼雷。
FFF鱼雷第一次实战发生在1942年8月20日,当时意军出动轰炸机攻击直布罗陀的盟军,后来又先后攻击了位于阿尔巴尼亚、利比亚、埃及各地的盟军,造成的损失不算大,但威胁到了盟军的地中海航线和各港口安全,因为此前盟军判断意大利的轰炸机没有能力进行远距离海上袭击。德军在1943年3月首次使用FFF鱼雷,轰炸机往的黎波里的盟军港口一次性发射了多达72枚鱼雷,击沉两艘补给舰和一艘驱逐舰,后来德军在保卫西西里等作战行动中使用过FFF鱼雷。
当时盟军也注意到了这种奇特的鱼雷,随着意大利与盟军接洽商谈投降事宜,美国人希望意大利正式倒向盟军后提供FFF鱼雷用来测试。但到1944年就没什么关于FFF鱼雷的作战记录了,可能是战斗消耗得差不多了吧。
FFF:胖咋啦?再胖也是雷,一样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