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通胀到底有多严重?

草根爱练剑 2025-04-22 02:16:30

原创 天蝎读叔 每日宜读 天津

提到晚清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列强欺压,鸦片战争,签订各种不平等的条约,以及后来搞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搞起来洋务运动,兴办各种工厂等等。但是可能很少会注意到,那时候的清朝通货膨胀已经到了逆天的程度。

康熙、乾隆:通胀小打小闹

在康熙和乾隆这俩皇帝统治的时期,清朝经济可谓是红红火火,史称 “康乾盛世”。

在当时,清朝那就是世界经济的 “大腕”,GDP 在全球都名列前茅。不过,就像平静湖面下偶尔泛起的涟漪,通货膨胀这玩意儿还是悄咪咪地冒头了。

这一切,还得从地球另一端的美洲说起。那时候,美洲银矿开采得热火朝天,大量白银如同潮水般流入中国。为啥呢?

因为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简直就是 “爆款”,外国人抢着买。

咱们靠着这些畅销货,赚了不少外汇,白银就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国内。

市场上的白银一下子多了起来,会发生什么呢?很简单,钱不值钱了,物价自然就跟着涨。

就拿京城的羊肉铺子来说,老掌柜还记得,早年一两银子能买一只膘肥体壮的大肥羊,那羊肉炖起来,香得整条街都能闻着。可后来呢,只能买半只了,再后来,连半只都够呛。

虽说物价涨了,但这时候的通胀还算小打小闹,整体经济就像一艘坚固的大船,稳稳当当的。

老百姓虽说感觉东西贵了点,但日子还能凑合过。在江南水乡,有个叫阿福的年轻小伙,靠着祖传的手艺做竹编。

以前卖竹编挣的钱,除了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能有点小积蓄。物价涨了之后,虽说卖竹编的收入也跟着涨了些,可成本也高了,不过好在还能攒下点钱,娶了媳妇,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时候的朝廷也没闲着,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通胀。比如说,限制白银的流入,鼓励粮食种植,稳定粮食价格。

这些措施还挺有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的压力,这种温和的通胀对经济也有促进作用,所以 “康乾盛世” 又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嘉庆、道光:通胀开始发威

到了嘉庆和道光年间,情况就不太妙了。这时候,鸦片贸易就像一场可怕的瘟疫,在中华大地上肆虐。

英国等列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这里我插一句为什么为啥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清朝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国的商品根本没人买,但是咱们上面提到的茶叶和瓷器那是欧洲人必不可少的。

所以他们就想了这么个损招,疯狂向中国倾销鸦片,这玩意好卖又上瘾。最终大量白银像流水一样流到了国外,国内的白银储备急剧减少。

从而导致“银贵钱贱”,这里的钱指的是铜钱,相当于汇率崩了。

在农村,其实很多人一辈子使用的都是铜钱,银子其实是很少见的,很多农民伯伯是一辈子没见过银元宝的。

因此,底层以铜钱结算贸易的商贩和农民损失极大,以前早上买个包子豆浆可能花10个铜板,现在需要花20个了。

随着通胀的加剧,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老百姓吃不饱饭,就开始闹事。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理教起义。

天理教趁着老百姓对朝廷的不满,发动了起义,一度攻入了紫禁城。这可把嘉庆皇帝吓得不轻,也让朝廷意识到,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咸丰:通胀大爆发

咸丰那时候,简直就是通货膨胀的 “重灾区”。太平天国运动闹得正凶,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打仗得花钱吧,可朝廷的钱袋子早就空了。怎么办呢?咸丰皇帝一拍脑袋,想出了一个馊主意 —— 疯狂印钞票,还铸造了各种大钱。

一开始,这些大钱和钞票还能在市场上流通。老百姓虽然心里犯嘀咕,但也没办法,只能接受。

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这玩意儿越来越不值钱。就拿大钱来说,刚开始铸造的时候,含铜量还比较足,重量也够,可后来,为了节省成本,大钱的含铜量越来越少,重量也越来越轻,可面值却越来越大。

多么似曾相识的场景,我严重怀疑当年的蒋委员长就是抄的咸丰的作业。

后来,有个叫张二的小市民,有一天拿着朝廷新发的大钱去买豆腐。卖豆腐的王婆一开始还收了,可等张二走后,王婆仔细一看,发现这大钱的成色不对,含铜量比以前少了很多。

第二天,张二再来买豆腐时,王婆就不愿意收他的大钱了,说这钱不值钱。张二气呼呼地说:“这可是朝廷发的钱,怎么会不值钱?” 王婆无奈地说:“你看看这钱,轻得跟纸片似的,我要是收了,我这豆腐摊还不得赔本啊!”

钞票更是像废纸一样,到处都是,根本没人愿意要。有个卖菜的刘大爷,有一次收到了几张钞票,本想着去买点米回家。

可到了米店,米店老板一看他的钞票,直接摆摆手说:“不收,这钞票一天一个价,昨天还能买两斤米,今天估计连一斤都买不到了,我可不敢收。” 刘大爷气得直跺脚,可又没办法。

物价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粮食的价格翻了好几倍,老百姓为了买一口吃的,得扛着一大袋子钱去集市。

有个小故事,说有个老汉去买米,本来带的钱够买一斗米,等他到了集市,钱却只够买一升米了。这老汉气得差点晕过去,嘴里直念叨:“这日子没法过了!”

为了应对通胀,朝廷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加强对货币的管理,打击私铸钱币等。可这些措施就像杯水车薪,根本无法遏制通胀的势头。社会秩序越来越混乱,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光绪、宣统:通胀到崩溃

到了光绪和宣统年间,清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列强的侵略和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清朝背上了巨额的赔款。

为了还钱,朝廷只能继续印钞票,通胀越来越严重,这就是从老百姓那里直接抢钱了。

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好多人都吃不上饭,只能靠乞讨为生。在北京的天桥一带,经常能看到一群群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蓬头垢面,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革。他们提出要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统一货币,稳定物价。

可朝廷已经摇摇欲坠,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实施这些改革。最终,清朝在通货膨胀和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走向了灭亡。

王朝覆灭几乎都是伴随着财政崩溃。当年的苏联那么强的战斗力又如何,还不是说解体就解体了,坦克飞机大炮再先进,但是国民吃不上饭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章至此,望能助您。收藏关注,点赞转发,荣幸之至。

0 阅读:3
草根爱练剑

草根爱练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