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作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但自建成以来就饱受争议。

柏拉图得诉说 2024-09-28 18:10:44

有人将它视为守护黄河的壮举,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中国水利史上最大的败笔。

尤其是陕西周围的人民,他们对三门峡大坝的感情极为复杂,甚至呼吁要将其炸毁!

那么,三门峡大坝为何褒贬不一?它的建造究竟是壮举还是败笔?

大坝建成初心和努力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然而,这条滋养华夏的大河也常常给沿岸百姓带来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195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国家计委正式成立了黄河规划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汇集了国内外的水利专家,其中包括来自苏联的专家团队。他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实地考察,行程超过12000公里,最终确定在三门峡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这里河道狭窄,两岸山势陡峭,非常适合修建大坝。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大坝正式开工。这是一个超级工程,耗资巨大。最初预算13亿元,相当于当时建设13座武汉长江大桥的造价。

然而,随着工程的推进,实际花费远超预期,最终总耗资高达40亿元。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不到一百元,40亿元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工地主持会议,解决各种问题。他的到来不仅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们的士气。

然而,大坝的修建也意味着巨大的牺牲。约70万百姓不得不告别祖辈居住的家园,背井离乡。这些移民中,有些人迁往宁夏等缺水地区,开始了艰苦的垦荒生活。

1960年,三门峡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大坝的主要任务包括:

将黄河上游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秒降为8000立方米/秒,拦蓄上游全部来沙,调节黄河水量,发电和改善下游航运等。

大坝的不足和民众抗议

然而,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问题很快显现。由于采用了苏联的技术,而苏联在像黄河这样泥沙堆积量巨大的河流上并没有经验。

大坝建设中忽略了泥沙问题,错误地将水位高程设定为360米。这个决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早在1955年就对三门峡大坝的设计提出了质疑。

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与支持建设的专家学者进行了长达7天的激烈辩论。

黄万里建议将水位设定低于360米,并预留排水洞用于排沙。他认为,水库的规划违背了水流携带泥沙的自然规律,最终会导致下游的防护工作更加困难。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1961年下半年,黄万里的预言开始应验。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

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曾经肥沃的八百里秦川,开始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1962年,陕西人再也按捺不住,在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提案,要求保护335米移民线以上居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

这是三门峡大坝建成后,第一次有省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公开质疑大坝的效果。

面对日益严重的问题,国家不得不对三门峡大坝进行改造。

1968年,大坝进行了第二次改建,改为低水头电站,并挖开了8个施工导流底孔。

这些改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泥沙淤积问题,但也大大降低了大坝原有的防洪抗旱效益和发电效益。

2003年,渭河发生特大洪灾,成为三门峡大坝问题的一次总暴露。这次洪灾造成受灾人数超过500万,上千万亩农田被淹,经济损失巨大。

这句话虽然过于激进,但反映了当地民众对三门峡大坝的强烈不满。

渭河治理迫在眉睫

2004年2月4日,15名陕西代表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要求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

这一建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陕西代表们认为,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决策失误,虽然取得了很大效益,但却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信用联社的马百党在接受采访时说:

专家学者深入调查后得出结论: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就是三门峡水库。

一篇题为《渭河成悬河祸起三门峡》的文章,报道了专家学者的这一结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甚至出现了炸掉三门峡大坝的呼声。

全国人大代表、黄土高原土壤侵袭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粉莉表示:

陕西代表团形成的《关于请求国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三门峡库区防洪问题的议案》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希望能引起国家的重视。

这份议案详细阐述了三门峡大坝对渭河流域造成的影响,包括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治理建议。

然而,渭河的治理并非易事。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经陕西、甘肃两省,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

要彻底解决渭河的问题,需要从源头治理,包括加强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科学调度水库等多方面的措施。

这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各方的协调配合。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渭河的治理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数百万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如何在保证三门峡大坝发挥作用的同时,有效解决渭河的问题,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门峡大坝不能拆

尽管三门峡大坝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它在防洪、发电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

自大坝建成以来,河南、山东两省再未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甚至在次年取得了粮食大丰收,创下了历史最高产量。

三门峡水库每年为炎黄地区提供生活和农业用水,创造了高达200亿元的经济价值。此外,通过水力发电,提供大量清洁能源,每年节约超过2000万吨煤炭。

为了解决三门峡大坝的泥沙淤积问题,我国水利部门进行了多次改造,包括炸掉部分坝底并修建漏沙洞。

通过这些改进,泥沙淤积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此外,新建的小浪底水电站也分担了三门峡大坝的部分功能,这使得三门峡大坝的危害得以控制。

三门峡大坝和小浪底水电站的互补运转,一个负责治沙,一个负责治水,最终解决了黄河流域的水患问题,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稳定的生活。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水利人才,还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来源:

三门峡水库——百度百科

陕西代表呼吁尽快综合治理渭河——中国青年报

三门峡水利枢纽存废之争——豫陕两地 50 年的“黄河官司”——民主与法制网

0 阅读:1

柏拉图得诉说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