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亮剑》中,独立团政委赵刚在500米距离将日军一枪爆头
在经典抗战剧《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政委赵刚在辛庄阻击战时,和李云龙打赌,如果他能够击中500米外的日军,李云龙就得戒酒一个月,结果赵刚将日军一枪爆头。那么在抗战时期,或者放大到整个二战,狙击500米外的目标,有多少真实性?
先来说说赵刚,在《亮剑》剧中他的人设是北京燕京大学(解放后大部分院系并入北京大学,部分院系分别并入清华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参加过一二九运动,随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虽然他是知识分子出身,但是在抗大学习期间,被教官发现具有狙击手的潜质,所以对他特别进行了精准射击的强化训练,所以他枪法非常了得,在剧中多次有过远距离精准射击的桥段。本文所说的辛庄阻击战中的狙杀500米外的日军迫击炮手,只是其中的一例。
不过在《亮剑》的原著中,赵刚并没有射击的特长,完全是电视剧为了抬高赵刚的形象而额外增加的内容。
图2:在《亮剑》中,赵刚政委具有狙击手的潜质
再来说说赵刚所用的步枪,是一支当时日军的制式步枪——有坂三八式步枪,因为设计师是有坂成章大佐,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量产,所以得名有坂三八式。又由于三八式步枪有一个可以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因此在中国民间被俗称为“三八大盖”。
三八式步枪是有坂成章在日本三十年式步枪(仿造德国的毛瑟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口径6.5毫米,枪长1280毫米,枪重3.95千克,枪口初速765米/秒,有效射程460米,采用弹仓供弹,弹仓容弹5发。
三八大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特点是枪身长,配上三零式刺刀,全枪总长达到了1.7米,因此在白刃战中很占便宜。第二个特点是弹道平直,射击精度高,在训练有素的老兵手里,100米距离之内几乎是弹无虚发。
坊间对三八步枪最大的诟病,就是威力不足,有着“一枪两眼”之说。在《亮剑》剧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但实际上在150米距离以内,三八步枪的杀伤力还是不错的,打在要害部位,照样是致命的。当然由于三八式的弹道太过平直,所以在100米距离之外,杀伤力就迅速下降。但这并不是只有三八式才独有的问题,当时很多手动步枪在200米以上距离杀伤力都会有下降的情况。二战时期步兵之间交战的距离通常也就是100米左右,所以三八式步枪完全可以满足实战需求,所谓杀伤力不足的说法完全就是错误的。
图3:抗战时期日军的制式步枪三八式
图4:三八大盖的由来,三八式最具特点的防尘盖特写
三八式步枪从1905年开始量产,到1940年停产,总产量高达300万支。在日军中一直服役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中国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通过各种渠道陆续了进口大约30万支,再加上在抗战中的大量缴获,在中国军队的使用同样十分广泛,而且评价很高。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军都有大量装备和使用,甚至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头号王牌“万岁军”三十八军就主要装备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最大有效射程达到460米,加上射击精度高,从理论上说,500米外一枪爆头,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像《亮剑》中,赵刚在没有使用光学瞄准具的情况,要想做到500米距离外一枪爆头,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真实的二战战场上,确实已经出现了狙击作战,还涌现了很多王牌狙击手。如芬兰的西蒙海亚、苏联的伊万西德萨连科、尼古拉雅克里维奇伊林、德国的瓦西里扎伊采夫、蒂亚斯海岑诺尔、美国的查克马威尼、卡洛斯海斯科克等。不过这些狙击作战的距离通常都在200米以内,很少有超过400米距离的情况。这主要是和当时步枪的性能、子弹的性能以及光学瞄准具的局限性有关。
在美国经典的二战狙击影片《兵临城下》(又名《决战中的较量》)中,苏军和德军两名顶尖狙击手的较量,射击距离基本都在100米左右,只有一次,苏军狙击手瓦西里的搭档老兵在飞身跳过楼房缺口时,被德军狙击手科宁斯上校一枪爆头,这个狙杀距离超过了150米。在这样的距离,当时的装备条件,而且目标还是在运动之中,能够一枪爆头,可见科宁斯上校狙击射击的综合实力非常强。
图5:美国影片《兵临城下》中德军王牌狙击手科宁斯上校
当然,随着战后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枪械、子弹以及瞄准具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现代作战的距离距离普遍都在1000米以上,有据可查的最远狙击距离甚至达到了3540米——按照现代狙击步枪枪口初速一般在100米/秒左右,3540米的距离就意味着子弹射出枪口之后,还要飞行三、四秒钟才能击中目标!
最后再回到本文的话题,在《亮剑》中,独立团政委赵刚在500米距离将日军一枪爆头,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能的。但在实战状况下,这个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