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哭了,男子汉泪不轻弹”
“哭有什么用,还不如想想怎么解决问题”
“这有什么好哭的,我小时候比你还苦”
......
这些话语看似在劝导孩子,其实不仅没能起到安慰的效果,反倒可能会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更强烈。
因为它们都不是基于理解、同理心去回应孩子的真实情感需求。
01
“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阻止孩子表达情绪
成人面对不开心的事情,往往第一时间就是调整心态,立马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
可孩子不一样,他们的大脑还不够成熟,面对不开心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哭。
哭出来,可以释放负面情绪,让心里舒服一点。
但是我们却经常第一时间制止孩子哭:
“哭什么哭,有那么伤心吗?”
“有什么好哭的,再哭我就不理你了!”
每次孩子哭,我们都试图去阻止,让他快点停下来。
殊不知,哭泣是孩子合理的情感表达方式。
被禁止哭泣,就等于被禁止表达内心的痛苦。
这会造成的后果是:
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情绪不被理解也不被尊重,内心的苦楚无处宣泄,久而久之,他就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
不让孩子哭,就是在剥夺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正常途径。
长此以往,压抑的情绪一旦积聚到临界点,就很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频繁地禁止孩子哭泣,还会让他形成自卑的人格。
因为“哭等于软弱”的观念深深烙印在心里,这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当孩子难过想哭时,父母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陪伴。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哭出来,然后倾听孩子哭的原因,通过沟通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02
“男子汉不能哭”
——给孩子错误的性别观念
你是否也说过这样的话:
“你已经是男子汉了,怎么还哭啊!”
“男生就不能哭,别像个小女孩一样!”
其实,这完全是父母给孩子灌输的错误性别观念。
哭与性别无关,任何孩子不管男女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有哭的必要。
但是“男孩不能哭”的观念一旦形成,对男孩的成长都会有负面影响:
他会认为哭泣是软弱的象征,与男子汉形象格格不入,于是强忍悲伤,装出一副刀枪不入的模样。
另外他会认为表达脆弱的情绪是件丢脸的事,只有女生才会哭,所以开始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给男孩灌输“大丈夫不能落泪”的观念。哭泣不分性别,是人之常情。
作为父母,当男孩伤心落泪时,别去评判“男子汉怎能哭”。
而要给他温暖的拥抱,耐心倾听,让他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关怀。
03
“比你更苦,我小时候......”
——和孩子的痛苦比较
“要我说,这点事算什么,我小时候比你还苦。”
“你才这点小事,当年我......”
当孩子向父母诉说自己的不开心时,父母常有的回应就是拿自己的遭遇来和孩子相比较,试图表达自己更加痛苦和艰难。
其实,这对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毫无积极作用,只会让他感到自己的痛苦被当成儿戏。
和孩子比较痛苦,会给孩子一种被轻视的感觉。
他难过时你都不肯认真倾听,这等于在告诉孩子,你的痛苦无足轻重。
这样的比较让孩子感受不到同理心,你的苦比我多,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现在就是难过。
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也不尊重自己的感受,你不把我的痛苦当回事,我也就不告诉你我的烦恼了。
所以,父母面对孩子的痛苦时,千万别比较谁更苦。
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夸大,无法帮助孩子化解当下的负面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比痛苦,而是认真倾听。
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感情上的支持,这才能抚平孩子内心的伤痛。
04
那么父母该如何有效地安慰孩子呢?
美国一位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曾总结出了一套安慰孩子比较有效的“三步走”方法。
(1)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不要急着让孩子停止哭泣,而要首先接纳孩子现在的情绪状态。
可以用言语去认同“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很正常会有这种感觉”。
这样孩子会感受到你在倾听,而不是在否定。
(2)再反映性倾听
接下来要做的是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而不是急于出主意。
通过重复和概括,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
(3)最后沟通理解
耐心听完孩子讲述后,可以给予适当的回应,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说“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你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很好”。
也可以给一些建议“如果我是你,我会......”“我们可以想想还有哪些方法”。
但还是要注意,我们给出的意见只是建议,最后还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们作为父母,你的关注、陪伴和支持,就是对孩子情感最好的回应。
孩子伤心难过时,你的存在、你的拥抱,就已经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的。
当孩子从情感上感受到支持和力量,他们才能恢复乐观和自信,重新面对问题。
所以,父母在安慰孩子时,不要刻意说教或批评,也不要去比较痛苦,而要做的就是倾听、理解、存在。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哭泣、表达和发泄,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陪伴,就是对孩子情感最好的慰藉。
孩子其实很简单,他们需要的只是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懂他、有人爱他。
这样的存在感,会让孩子感到安全,更有勇气面对今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