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在身,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工业革命尚未到来的年代,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凭借自己独特技艺谋生的行当,他们靠一门手艺就能养活全家。
然而,时代在变迁,许多古老的行当也随之消失,今天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那些曾经赚得盆满钵满、一时风光无限的老行当都有哪些?
弹棉花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术,可以追溯到元代时期,在王祯的著作《农书》中,就有关于纩絮的记载,当时,弹棉花需要木制的弹弓,使用竹子制成,约四尺长,用县弓来弹击皮棉花。
在上世纪,冬季的人们穿棉衣、盖棉被,随着时间流逝,棉花会失去蓬松度,需要重新弹蓬,于是“弹棉郎”应运而生,他们巧妙操作,使旧棉花恢复蓬松。
弹棉花的主要工具有竹竿、弹弓、弹花锤和磨盘,竹竿固定在腰间,支撑弹弓,弹弓两头系弦,弦的震动带动棉花弹跳,弹花锤敲击弹弓,提供动力,磨盘整理蓬松的棉花。
弹棉郎登门招揽生意时,称量客户的棉花重量,按质量订价,并记清姓名,以防混淆,处理时先用钉耙撕碎结实的旧棉花,然后抽打去尘,接着用弹弓弹击,反复敲打弹弓,直至蓬松。
随着时代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自动弹花机问世,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同时,羽绒被、化纤棉衣也逐渐普及,如今,能够弹棉花的手艺人已屈指可数,曾经的盛况成为历史。
钉秤,又称制秤,是我国古老的手工作坊传承,相传它由鲁班发明,利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的分布刻制秤杆,定下“十三两为一斤”的标准,到秦始皇时期统一度量衡,在秤杆上再添“福禄寿”三星,一斤遂变为十六两,也派生出“半斤八两”的成语。
如果说钉秤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大创举,那么它的制作工艺则是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典范,要生产出一杆精良的钉秤,需要经历100多道繁琐的工序,从采选木材、刨制圆杆,到打磨、定位、钻孔、嵌星,每一道工序都绝不容有丝毫马虎。
一位老匠人一天也只能完成3-5杆,可见其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位好的钉秤匠能用同一杆秤称量几十年都不出差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钉秤业的鼎盛时期,那时物资短缺,公平分配尤为重要,村里的队长往往拿着大秤来分发口粮,村民们个个瞪大了眼睛盯着秤星,生怕自己的份额被削减。
而农家一年的收成都寄托在养殖的肥猪身上,一到卖猪的日子,谁也不敢大意,生怕自己的心血被买主的小秤坑了去,可以说,钉秤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生活点滴。
如今时移世易,电子科技飞速发展,电子秤和体重计已然普及每一个家庭,传统的钉秤行业也逐渐衰落,有几分沧桑和唏嘘。
大约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一种特殊的手艺在乡间徜徉那就是——补锅匠,他们以修补铁锅为生,为当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送去温暖。
当时的乡村,百姓家还是以铁锅为主,这种锅子造价低廉,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底部或边缘常常会出现破洞,一旦漏水,大人们便把锅搁置一旁,等到了农闲的时候,再拿去给巡回各村的补锅匠修补。
补锅匠常背着一个木扁担,担子的两头分别挑着工作用具,一头放置小风箱和煤块,用来烧火,另一头则是生铁、锉刀、凿子、砂轮等工具,补锅匠沿街叫喊“修锅啦”,村民听见便扛着自己家的旧锅前去,排成长队等候修复。
补锅匠先将生铁块置入小炉中煅烧,然后用风箱一一吹散,铁水融化后,他便将液态铁倾注于锅子的破洞处,待其凝固,再用工具打磨,抹上泥浆,使锅身如新,虽然修补过的地方稍稍隆起,但老百姓已感激不尽。
记得小时候,每逢补锅匠来村,总能引起一阵骚动,大人们提前把家里的老旧锅盆收集起来,孩子们则跟在后面,眼巴巴地望着补锅匠神乎其技的操作。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百姓们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他们舍不得扔掉还可用的东西,宁可费功夫修补,以延长使用寿命,这也成就了补锅匠这类修复手艺人的黄金时期。
然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许多家庭添置了不锈钢锅、搪瓷锅等新锅具,铁锅的地位大不如前,即便铁锅破损,他们也更倾向于直接丢弃,而不再修补,如今,补锅匠已十分罕见。
钢笔曾经是每个文化人必备的文具,拥有一支钢笔更是一种荣耀的象征,20世纪初,随着外国品牌钢笔传入中国,它很快成为知识分子们追捧的对象,一支价格不菲的钢笔,往往需要攒下整整一个月的生活费才能买到,但大家还是不惜代价也要拥有。
由于当时钢笔还不普及,价格昂贵,大家都非常爱惜自己的钢笔,一旦出现问题,比如笔尖断裂、笔身破裂,文化人们就会四处寻找能够修复钢笔的师傅。
靠着对钢笔结构的了解和巧手,这些师傅能够将老旧的钢笔重新焕发出光彩,他们一边修理,一边传授经验,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修笔为生的群体。
其实,修钢笔的利润并不高,除了少数特殊材质的部件,大多数配件的成本非常低,但这些师傅依靠数量多、修理快来赚取微薄的收入,成为老百姓信赖的“钢笔医生”。
随着时代发展,钢笔逐渐普及,价格大幅下降,变成几块钱就可以入手的日用品,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格外珍视,即使钢笔损坏,大多也选择直接丢弃再买新的,不会花时间修理。
同时,计算机的兴起也减少了人们书写的场合,逐渐的,街头再难觅得修钢笔的师傅身影。
如今,这门手艺仅剩极少数传承人,82岁的张广义,是北京最后一位修钢笔人,他经营的小店已经开了49年,我们不知道这家店能坚持到何时,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项服务人类将近一个世纪的老行当,终将在时代变迁中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段华丽的回忆。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每逢到了炎热的夏季时,街头巷尾总会响起这样的吆喝声:"收头发啦,收长头发啦!"穿着朴实衣裙的中年妇女,手持秤砣和剪刀,一边高喊一边慢悠悠地穿梭在人群中。
只要看到哪家闺女留着及腰的长发,她们就会上前询问,是否愿意让她帮忙剪下来,她可以给一笔不菲的“头发费”。
对于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这笔外快收入实在诱人,一头乌黑浓密、直垂腰际的长发,能卖到50-100元不等,相当于一个孩子1-2个月的生活费,更何况,如此漂亮的长发,平日里也无处挥洒,不如剪了换些生活所需。
于是,不少家长就会带着闺女,跟着“收头发”的阿姨到树荫下或屋檐下,看她娴熟地把长发一截截剪去,秤在砝码上,再交给孩子一笔“头发费”。
对“收头发”的阿姨们来说,这也是个小小的副业,她们收购来的头发,会以更高的价格卖给理发店,其间的差价就是她们的利润,为了让头发尽可能长且完整,她们在给小姑娘剪头发时会极为仔细,先贴着头皮剪切,再一点点向外,有时甚至会故意往头皮下多留些头发。
当时,“收头发”成了农村颇具商业气息的一种营生方式,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农村经济获得提升,人们也不再需要靠割发谋生,同时,小姑娘们也越来越注重个人形象,不愿随随便便剪去乌黑浓密的长发。
再加上头发交易价格趋于公开透明,“收头发”的利润空间收窄,这一行当也逐步走入历史,如今的农村,我们已听不到“收头发”的吆喝声。
这些老行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它们的存在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许多老行当正面临着消失的困境,除了以上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曾经的老行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