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日本民众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他们教科书是如何记载呢?

会会谈社会新闻 2024-11-22 21:43:19

:真相总在沉默中流淌——记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历史的“消失”

1937年12月13日,是一个历史上无法忽视的日期,这一天,侵华日军攻占了南京,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大屠杀。30万无辜生命的消逝,成千上万妇女的惨遭奸淫,数以万计的家庭被摧毁。南京大屠杀,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最为痛苦的记忆。然而,这段历史并没有在全世界所有地方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在日本,一些人至今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甚至将其称作“南京事件”,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在历史上为自己找个“合适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历史真的能“消失”吗?

日本民众对南京大屠杀的“无感”与冷漠,恐怕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忘记了,而是因为某些力量的存在,让他们无法真正面对这一段历史。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历史从来不是一张简单的白纸,想让它消失,恐怕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能让这段历史在某些人眼中“看不见”,那就有了不同的解读空间。这不,今天很多日本的年轻人甚至连南京大屠杀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甚至有人问出“日本和美国哪个是战胜国”这种问题。这个时候,你会突然觉得历史不只是时间的积淀,它也是一种记忆的延续,而在延续的过程中,多少人却选择了忘记。

这种“忘记”的背后,一部分责任落在了日本的教育体制上。在日本的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被简化成了“南京事件”,死亡人数也被低估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死亡人数从30万变成几千人,整个事件仿佛成了某种“不值一提”的小插曲。更过分的是,历史书中的插图竟然是当时日军侵入南京的“胜利”照片,完全没有对侵略行为的批判。要知道,一段历史,不是通过照片的胜利来传递,而是通过对历史真相的反思和警示。

二、面对真相,究竟谁该道歉?

说到日本的反应,有些日本人会说:“我们已经为战争的苦难道歉了。”这是他们用来为自己辩解的常用话术。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们的“道歉”往往带着一丝丝的敷衍。例如,很多反战电影的制作,确实展现了日本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萤火虫之墓》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日本战后民众面临的艰难困境。然而,这些电影更多地是在聚焦自家民族的苦难,却很少提及他们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朝鲜等亚洲邻国所造成的深重伤害。

事实上,日本至今没有真正对南京大屠杀做出深刻的道歉。虽然个别日本的二战老兵曾经公开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然而他们却受到国内极大的压力,甚至遭到死亡威胁。日本社会的主流声音总是倾向于忽视这段历史,甚至利用“历史教科书”这一工具,进一步洗脑年轻一代,让他们对南京大屠杀产生怀疑或者视而不见。

因此,我们要清楚,所谓的“道歉”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行动作为支撑,依然只是空洞的言辞。在历史的面前,谁才是更该道歉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还不承认曾经的侵略行径,那么他们的道歉,怎么能算是真诚?

三、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我们该如何看待?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但它也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坚韧和不屈。在每年的12月13日,我们会举行公祭仪式,铭记那段痛苦的历史。而与此相对的,是日本社会对于这段历史的淡漠,甚至有人认为“早就该忘了”。这种“遗忘”,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在这个信息流转快速的时代,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历史的伤痛已经过去,可以不再提起。但正如一句老话说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让这段历史的伤口愈合得太快,因为愈合并不等于忘记,真正的愈合是在面对它的痛苦后,依然能够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只有我们永远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和平。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面对历史,除了反思过去,我们更要展望未来。只有当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再重复过去的错误,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历史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愤怒

当年的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对中国的侮辱,它也是全人类的警钟。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我们的祖辈经历过痛苦,而我们却可以为未来铺设一条和平的道路。而日本的教育体制、社会的选择,是否能在未来真诚地面对历史,还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希望有一天,他们能真正明白:“历史不是用来遮掩的,而是用来照亮未来的。”

0 阅读:2

会会谈社会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