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中国政府在战略层面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针对美国军工产业的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管控。1月2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将通用动力公司等28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这一举措并非单纯的商业限制,而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系统性布局。至此,被中方列入管制名单的美国企业数量已接近百家,此举有效阻断了美方通过第三方渠道进行间接采购的可能性。
从战略视角来看,这场贸易战已演变为供应链领域的深度博弈。面对美国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中国选择在军工供应链领域实施对等反制。这一决策建立在中国在全球关键原材料供应领域的主导地位之上。具体而言,中国在全球铝产量中占比55%,这是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等产业轻量化发展的基础;控制着全球98%的镓资源供应,这是半导体和光电子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同时,中国还主导着全球60%的锗供应、70%以上的石墨供应、63%的稀土产量、64%的钛资源以及80%的钨产量。这些战略性资源在军工制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军工企业长期依赖从中国进口这些原材料用于导弹雷达导引头、红外光电扫描装置等核心部件的制造。
在基础零部件和技术支持层面,美国军工产业同样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从微观的紧固件、电路板到宏观的算法软件和特种加工工艺,中美两国在产业链上的深度整合使得供应链关系错综复杂。中方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军工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的严峻挑战。开发新的供应渠道不仅需要漫长的资质审核和工艺适配周期,还将导致成本显著上升。
尽管美国2025财年军费预算高达8900亿美元,但在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其实际采购能力大打折扣。以爱国者3导弹为例,其年采购量已降至数十发的水平。更为严峻的是,某些关键原材料的短缺已直接影响F-35战斗机的生产进度。
随着美国政治格局的变化,新的关税政策可能进一步加剧其军工供应链的压力。成本传导效应将推高武器零部件的采购价格,制约美军装备更新换代进程,进而影响其整体作战能力。这种态势可能动摇美元霸权的根基,因为美元的国际信用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威慑力。一旦美军装备更新受阻,海外军事行动能力受限,可能引发国际金融格局的连锁反应。
中国此次决策是对美国长期技术封锁和贸易霸凌的正当回应,体现了维护产业安全和发展权益的决心。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本国关键技术和核心资源,也通过经济和产业手段实现了对美方军事政治压力的有效制衡。未来局势发展将取决于美方是否能够摒弃单边主义,回归平等协商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