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霄寒

近日,根据媒体报道俄罗斯突然对中国的一款卡车在俄罗斯进行销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俄罗斯突然对中国的汽车开始审查并进行限制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这种种行为的背后发出的又是什么样的信号,中俄关系是否发生了改变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聊一聊。

根据媒体透露,俄罗斯这次严查中国汽车的源头是由于陕汽SX3258违反了欧亚经济联盟的技术法规。
其实问题就是因为该款卡车的噪音过大和安全防护措施做得不够好。
其实这款卡车在国内也有很好的口碑,之前在俄罗斯销量也十分可观,但是为什么现在才开始说违反了技术规定呢?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俄罗斯对现在中国的汽车要求越来越高了。

现在汽车制造领域是越来越卷,现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有很多公司都想在汽车制造领域分一杯羹,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多不知名的车企。
正是因为车企太多,各家的工业水准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现在汽车出问题的也越来越多。
这也在推动世界各国用更严格的要求来对汽车进行检测认证,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尤其是在进口车这个方面。

对于进出口的货物要求都更为严格,这是毋庸置疑的。
要想能够牢牢掌握国外市场,首先我们的产品要得到别人的认可,那样才能够得到在海外销售的资格,这就要求进出口产品的各项指标都要达到出口国的标准。
本次俄罗斯调查中国汽车并取消了对陕汽的认可,那肯定就是俄罗斯开始执行了新的标准,之前合格的产品现在自然不能通过检测,这也是当前形势所趋。

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深得国外民众喜爱,在汽车制造领域,奇瑞吉利比亚迪可以说是出口的三大巨头,现在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越来越强大,做出来的产品也深得大家的喜爱。
而且中国的工业制造体系十分完善,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更低,和同级别的产品相比,销售价格更为亲民,所以国外有很多民众都喜欢中国制造的产品。

但是正是因为成本相对要低,其他国家的本土品牌就缺乏竞争力了,这也是很多中国产品很容易被别人定义有反倾销的嫌疑。
这也让我们很多企业在国外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大家都想通过加征关税来提高我国产品出口的成本,以此来缩小与本土生产的产品的销售价格。
这一手段主要是美国用得比较多。
而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突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俄乌战争,这场战争经历的时间太久了,才导致其他国家对俄出口降低,甚至不向俄罗斯出口任何商品。

而中国则因为拥有完备的工业制造能力,西方对俄禁止出口的商品都能在中国找到相应的替代品。
西方其他国家不再向俄罗斯出口之后俄罗斯只能向中国采购相关物资,所以很多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占了很大的比重。
俄乌冲突持续的时间越久,那么中国在俄的市场份额就会持续上升,不过这一行为也引起了俄罗斯相关官员的担忧。

虽然我国的生产体系比较完善,生产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始终由于生产线建立的时间较短,与国外老牌的汽车公司相比,所做出来的产品质量还是有差距。
有些产品并不是因为生产技术比较好就能做出好质量的,尤其是需要时间进行不断测试不断升级沉淀的技术指标,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试错和改正,才能做出真正好的产品。
再加上很多时候需求量较大,很多生产商过于关注产量问题,从而忽略了产品质量。

有很多国外的车主表示,中国的汽车质量比不上一些其他国家的汽车。
现在中国的很多产品的功能就是解决大家基本的日常需求,尤其是在家用层面,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过多考虑长时间的持有。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庭买车可能一年就开个一万公里左右,开个十多年跑个十几万公里就正好到了强制报废的条件。
所以很多车企只是以满足基本使用条件,在强制报废期内能够正常使用就行,就没有过多的考虑产品长时间持有的问题。

由于国内的一些规定和企业成本控制的需要,让很多企业养成了固定思维。
在满足报废期内正常使用的去前提下控制成本,所以我们平时看到很多汽车只要到达了报废年限,时间一长各种问题就开始暴露了出来。
不过这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车辆磨损,使用年限越长,车辆出现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这是所有汽车的一个通病,使用时间长了各种元器件磨损也算是正常现象。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现在很多企业都想进军车辆制造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方面。
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从事新的行业,而且还不具备专业制造能力。
虽然我们国家看着生产制造公司很多,我们随便搜一下一个产品就有好多个的企业。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才会参差不齐,各有千秋,这给很多国外的采购商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现在中国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在汽车领域,新能源技术在不断升级,国产品牌的价格比国外品牌要低很多,却能够得到更高更好的配置。
现在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逐渐挽回了形象,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喜欢中国产品。

正是由于中国产品的不断升级,可能威胁到了俄罗斯本土品牌的生存,所以俄罗斯才会以更高的标准检查进口汽车,尤其是批量生产的汽车,只有找出问题才能提出他们的要求。
只要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相信我们仍然能够远销海外,把中国品牌推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