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卖惨”成了流水线生意,谁在消费我们的善良?

山东的小哥哦 2025-02-16 03:33:53

这两天,央视曝光的“卖惨主播骗人流水线”冲上热搜,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镜头前,单亲爸爸抱娃送外卖、贫困果农含泪求销路……这些赚足眼泪的故事,背后竟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从假人设到假剧情,再到假商品,一条灰色产业链把观众的同情心当成了“提款机”。这种操作不仅寒了人心,更让“助农”“公益”这些本应温暖的字眼蒙上了一层阴影。

央视曝光画面

所谓“卖惨”,早已不是个别主播的即兴表演,而成了分工明确的工业化生产。比如主播“小松”虚构单亲爸爸人设,靠摆拍“抱娃送外卖”吸粉40万,实际却连外卖员都不是;账号“大先哥助农在行动”团队,同一演员分饰果农和奸商,靠编造滞销剧情带货水果400余万元,货不对板却因退货麻烦少有人维权。更讽刺的是,这些团队从选角、编剧本、拍摄到电商运营,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甚至形成“前端孵化网红、后端供应产品”的完整链条。

央视曝光画面

这种流水线操作,本质上是一场“情感诈骗”。通过精准拿捏人性弱点,用虚假的苦难激发观众的共情,再迅速将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当善良成了生意,同情心成了数据,社会的信任基石也随之动摇。

抖音规则

尽管抖音、快手等平台近年加强了治理,但“卖惨”乱象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平台算法对“猎奇”“煽情”内容的天然偏好,让这类视频更容易获得流量推荐;另一方面,黑灰产团队通过频繁更换账号、马甲规避封禁,而平台审核机制难以实时拦截所有虚假内容。

央视曝光截图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卖惨”视频还打着“助农”旗号,利用政策红利和公众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将假冒农产品包装成“爱心助农”商品。这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挤占了真正需要帮扶的农户的市场空间。

卖惨营销

当“卖惨”成为常态,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普通网友——一次次被欺骗后,人们可能对真实的苦难变得麻木。就像“凉山孟阳”案中,主播虚构贫困人设销售假冒特产,非法获利超千万,最终导致凉山农产品的口碑受损。长此以往,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会被淹没在虚假信息的洪流中,公益慈善的土壤也可能因信任危机而板结。

央视曝光截图

“卖惨”流水线的曝光,揭开了网络生态中丑陋的一角。当我们为屏幕里的故事流泪时,或许也该想想:善良很珍贵,不该被套路收割。唯有让造假者无处遁形,让善意回归纯粹,才能避免“狼来了”的悲剧在现实中重演。

央视曝光截图



0 阅读:0
山东的小哥哦

山东的小哥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