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丰古城拥有1300年的建城史,自宋筑土城以来古城一直沿江而建,明清时期更是有二分之一的城墙依江而筑,盱江便成为了天然的护城河,沿河设置有西门、南门、东门。明清时期古城东门外的沿江居民仿照城墙的形制创造出了独特的临水出挑式建筑,建筑风貌可谓别具一格,也是别样的江南水乡建筑新样式,这一临水出挑样式风貌目前仅南丰古城独有,江西其他地方未见。

南丰盱江索桥

临水出挑式
明至民国时期,东门外有座通济桥连接盱江两岸,是古代黎川、福建建宁至南丰的必经之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是从东门进入南丰古城的,游记里有记载,如“又十里至南丰,入城东门。三里,出西门。” 徐霞客从东门进,西门出,估计徐大旅行家也曾见过南丰的临水建筑。

东门外古商业街

南丰古城传统民居
明清时期,通济桥时建时毁,加之古代交通主要靠水运;在清代东门外盱江边上就已出现了多个水运码头,交通的便利带动了沿江商铺的繁荣,并逐渐形成了200、300米长的繁华商业街区。而靠河道商业致富的严氏、王氏等家族,在商业街北侧修建了数十座高大雄伟的豪宅,集居地形成了以王、严姓冠名的王家巷、严家巷;这些宅院均是多进式天井院布局,建筑风貌具有明显的江西传统风格。

盱江码头台阶

临水出挑古建
商业街的南侧则是清一色临江而建的临水商铺。这些临水建筑风貌有别于江西传统风格,它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水乡建筑风格----南丰独特的临水出挑式建筑风格,红石外墙、竹编夹泥墙、阶梯式石制悬臂、房屋挑出为其主要特点。
南丰独特的出挑式古建,一般为悬山顶,二层以下外墙为整块的条石砌筑而成,即盱江洪水线以下均为本地产的红砂岩石材砌筑。在二层的腰线处利用阶梯式条石悬臂将房屋挑出,挑出的空间为房屋的一部分,从而增加了室内的使用空间;出挑小的空间则用作檐廊、阳台。挑出的临河空间,是乘凉、晒太阳、观赏景色的理想之所;作为酒馆、茶馆的临水空间,也是倚窗赏景的最佳位置,亲水及视野均是俱佳之地,秀丽多姿的河景、山景一览无余。
这些独特的构造,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是非常了不起的,悬臂构造是利用逐级变长的条石砌筑成阶梯状,利用多块条石来增加悬臂的刚度,使出挑悬臂有足够的荷载,而石材制成的悬臂却又能很好的防水、防潮、防腐,同时也能与石材外墙融为一体。

出挑式古建

阶梯式红石悬臂
该类建筑还有其非常独特的一面,一层外墙为坚硬的红石砌体,而二层为柔软的竹编夹泥墙;外檐为狭长的挑手木支撑,屋檐深出较远;更有意思的是部分建筑有一小段为悬空的阳台。
该类型的建筑除了外观独具特色之外,还是个非常好的防洪建筑;其一层外墙砌筑方式是仿照古城墙的形式而创建的,粗壮结实的大块红石砌筑的墙体可以很好的抵御盱江洪水的泛滥;既是建筑墙体,亦是坚固的防洪河堤。少数建筑依水运码头下河台阶的山势,在底下一层局部建有半地下室空间,闲时是放杂物的仓库;发大水时,是洪水泄水孔(它的墙体上面设置有多个方形孔洞),可以起到减轻洪水的压力。

倒圆角的条石

临水建筑
一些出挑悬臂还进行了精雕细琢,将悬挑石的末端进行导角打磨处理,使悬挑石的外观更加美观。一排排的多个阶梯式红石悬臂,丰富了建筑的外立面,使建筑的外观更加生动、秀美。红色的石材外墙加上深木色、白墙、灰瓦,青砖,形成五色共融的多彩画面;这独特的临河建筑及清澈的盱江河水,共同组成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江景画面,是油画、水彩画写生的理想之地。

盱江南丰古城段

上清临水民居,《江西民居》载图片
南丰古城的临水出挑式建筑在江西古代并不是孤例,黄浩先生编著的《江西民居》2008年版提到过一处案例,在江西贵溪市上清镇曾有过这样独特的临水民居,估计现今已无荡然无存(目前网络上已无法查询到任何影像);目前也仅仅南丰县古城有所保存。
南丰古城这10余栋临水出挑式建筑群,是江西仅存的红石悬臂出挑式水乡古建筑。它们独特的样式具有江西独特的地域特色,有很高的历史、民俗研究价值,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要去好好保护的珍贵建筑文物。来南丰古城深度旅游,该沿河建筑群不可错过,其独特的建筑样式为南丰仅有,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