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的孟子,终其一生都在周游列国,为何始终不受重用

可我明媚 2025-01-20 10:13:06

孟子,儒家学派的扛把子之一,被后世尊为“亚圣”。

理论金句满天飞,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都成了流传千年的经典。

但别看孟子死后风光无限,他活着那会儿真不咋样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仁政”理论,结果各国国君听完都摇头,没人采纳他的主张。

这就奇怪了,孟子的理论明明很有道理,为什么却没人买账?

孟子的“仁政”,看着优雅,实际不接地气

孟子最爱讲“仁政”,这套理论听起来像是治国的灵丹妙药——爱民如子,减税轻刑,好像一用就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魏惠王听了孟子的话,满怀期待地问“你这套能让我魏国称霸吗?”

孟子斩钉截铁“地方百里就能称王!”

问题是,魏惠王的魏国当时正被齐、秦、楚三国围殴,兵败如山倒,连喘口气都难,更别提搞什么“仁政”了。

孟子的方案,不解决魏国的燃眉之急,还让人觉得天真得可怕。

相比之下,人家商鞅的富国强兵术就务实得多严刑峻法,刺激生产,缺啥补啥。

魏惠王听完孟子的“百里称王”,估计心里直骂“你倒是清高,但我这国家快没了!”

孟子太傲,讲话不留情面,容易得罪人

齐宣王是孟子最重要的“金主”,对他那叫一个优待封他做客卿,给他万钟俸禄,出门车队跟着一堆。

可孟子呢?

有一次宣王请他上朝议政,他一开口就是“你不配当国君”,然后转身就走。

换了别人,估计早被砍了脑袋,但宣王还忍了。

更离谱的是,孟子有次推说自己病了不上朝,结果天跑去别人家吊丧,搞得宣王颜面尽失。

古代讲究“礼尚往来”,哪怕是普通人家,你吃人家的饭,也得说点好听的吧?

可孟子一副“我是圣人我怕谁”的态度,直接把国君们的脸面踩在地上。

要不是战国时期尊重士人,孟子怕是早凉了。

战国是个丛林法则的时代,孟子的理想主义注定不合时宜

战国时期,打仗是常态,谁拳头硬谁就说了算。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最需要的就是扩展地盘,增强实力。

可孟子偏偏对强权嗤之以鼻,嘴上喊着“仁者无敌”,还敢说“齐楚虽大,何畏焉”。

这话听着豪迈,但齐国真信了孟子,搞不好明天就被秦国吞了。

小国宋国更惨,面对齐楚夹击,孟子让宋国学习商汤搞“仁政”,还信誓旦旦地说“全天下都会来朝拜你”。

宋国国君要真听了这话,估计连国都保不住。

战国需要的是像苏秦、张仪这样的合纵连横之术,而不是空谈仁义的理想主义。

孟子的理论,放在太平盛世可能是锦上添花,可在乱世里,简直是送命题。

总的来说,孟子的失败不完全是他个人的错,他的理论确实有它的价值,只是他的时代并不需要这种价值。

他想治国平天下,可惜选错了时代,也选错了方法。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