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柳州人为什么把鼠曲草粑粑叫“草中燕窝”?

登哥说美食 2025-03-29 16:42:11

李叔住在柳州的小乡村,他总是习惯于一大早就走进田野,寻找一种叫鼠曲草的小植物。

虽然过去年长者们对这种草有些情感,但年轻人似乎不太理解,为何他们会视这看似普通的草为“宝贝”。

李叔笑着揉捏着手中的鼠曲草,对那些好奇的年轻人说:“这可是咱柳州的‘草中燕窝’,千万别小看。”

鼠曲草粑粑的历史渊源

鼠曲草粑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悠远的时代。

关于这个粑粑,有个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柳州的百姓为了应对粮食短缺,发现这种野草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有独特的药效。

《本草拾遗》中提到它能“调中益气,止泄除痰”。

古人就在饥饿的日子里依靠它度过难关。

随后,随着糯米技术传入,聪明的柳州人发现可以把这草与糯米结合,做成香软的粑粑。

开始,人们称之为“清明粿”,既是美食也有文化内涵。

尤其是在清明节,鼠曲草粑粑被赋予了祭祖的深刻象征意义,每逢节日,家家户户总会做此粿,寓意祈福与先人的保佑。

传统与现代的制粿技巧

每年春天,柳州的田野换上绿装,清晨时分的鼠曲草最为鲜嫩,正是制作鼠曲草粑粑的好时机。

制作粑粑的过程充满生活气息。

李叔和家人在院子里忙活开来,从采摘鼠曲草开始,大家分工合作。

鲜草洗净后,入沸水焯烫,这一步去掉了草的苦涩,留住了清香。

然后,传统上用石臼将焯过的草捶碎,但现在很多家庭使用料理机,方便快速。

李叔还是更钟爱石臼打出来的草泥,“掺杂了地气,味道特别”。

加入糯米粉之后,柔滑的青团开始有了形状,包入花生芝麻糖、豆沙或咸肉末,大家笑声谈论着各自的口味偏好。

最后的蒸制过程,必须有芭蕉叶或竹叶相伴,让天然的草木清香融入团内。

随着蒸汽升腾,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也飘满院落。

“草中燕窝”在柳州文化中的地位

在柳州,这款粑粑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人们为什么叫它“草中燕窝”?

因为它也是一种穷人的“滋补品”。

柳州湿气重,鼠曲草性平,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过去条件艰苦时,鼠曲草粑粑为柳州百姓带来了健康。

有人说:“三月三,鼠曲草当饭,腰不酸,腿不软。

”在外漂泊的游子,每次返乡,看见母亲忙着蒸粑粑,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像是一种民间的春天仪式,它代表了柳州人对故土的思念。

当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来到柳州时,不少人对这道美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共同感受那股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从乡土到城市的传承

如今,柳州鼠曲草粑粑已经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它走出田野,成为城市餐桌上的常客。

柳州一些老字号小店不断创新,推出了鼠曲草奶茶、青团冰淇淋等新潮食品。

一些年轻人还通过电商平台,把这个粑粑卖向全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柳州的地道风味。

尽管如此,柳州的传统依旧存在,很多地方的农家乐仍保留参与采草制粿的体验活动,游客们可以亲手揉捏一个属于自己的粑粑。

而在一些传统聚会上,鼠曲草粑粑依然是餐桌上的压轴。

李叔看着蒸好的鼠曲草粑粑,眉角扬起的是骄傲和满足。

这是一道简单而又充满情感的食品,从它身上,我们不难看到柳州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智慧。

一株平凡的鼠曲草,从田间到都市,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生活,鼠曲草粑粑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更是一股不变的家乡味道。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寻常里品味经典的魅力所在。

当你有机会来到柳州,请尝一口这“草中燕窝”,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段悠长的文化记忆,连接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0 阅读:8